【www.nmgzasp.com--历史军事论文】
经过一个多月的演变,利比亚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由一国内乱变成了局部战争,形势日益错综复杂。与武装到牙齿的西方军事强国相比,利比亚政府军明显处于弱势地位。 中国论文网 https://www.xzbu.com/8/view-9150432.htm独具特色的武装力量体制
利比亚武装力量体制十分独特,在众多阿拉伯国家中独树一帜。不同于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利比亚国防体制中并没有设立正式的国防部,其最高国防决策机构为人民武装最高统帅部。利比亚“九・一”革命领导人卡扎菲上校(生于1942年)为武装力量最高统帅,是对军队享有绝对权威的“革命领袖”,通过临时总防御委员会对全国武装力量实施领导和指挥。临时总防御委员会由各军兵种主官和总部机关主要部局负责人组成,是最高军事行政和指挥机关。总参谋部隶属临时总防御委员会,负责作战、训练、情报和侦察工作。
利比亚实行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既有正规军,也有民兵和预备役武装,还有海关、海岸警卫队等准军事力量。现役部队5.6万人,义务兵与志愿兵各占一半,另有民兵4万人。利比亚全国人口近620万(截止2007年),应服义务兵役的17岁以上男性公民人数超过一百万人,具备一定的战争动员潜力。卡扎菲曾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过“全民拿起武器”的口号,要把“学校和企业变成兵营”,要求每一个青年同时完成“学习、生产和军训”三大任务。利比亚全国又有100多个大小部族,大多数部族拥有自己的武装,部落民众尚武彪悍,历史上就长于从军征战,曾经在反抗意大利殖民者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武装力量是卡扎菲政权维持统治的重要支柱。卡扎菲十分重视对军队的控制,通过各种方法牢牢掌握“枪杆子”。由于卡扎菲本人就是通过在军队中建立“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而上台的,所以他十分注重对军队的掌控,军队管理极为严格。卡扎菲在军队当中安插本部落以及亲近部落的成员,并让亲信在安全、情报、特种部队和空军等核心力量中担任要职。相反则打压那些与自己合不来的部落势力。他对军官队伍充满了戒心与防范心理,军官团也屡遭砍削,甚至在1987年同乍得边境战争失败后被戏剧性地集体“贬官”――裁撤了所有上校以上的军衔。利比亚的精锐部队基本上都掌握在卡扎菲家人手中,如卡扎菲两个儿子赛迪和哈米斯亲自指挥的第32旅,堪称利比亚最精锐部队,被视为政府军发起反扑的急先锋。
外国雇佣军也是卡扎菲政权的一个重要支柱。卡扎菲通过金钱收买、信仰灌输等手段建立了一支颇具战斗力并且十分可靠的雇佣军队伍。他们与利比亚本地的部族势力毫无瓜葛,只听命于卡扎菲本人。卡扎菲曾先后组建过“泛阿拉伯军团”、“阿拉伯伊斯兰军团”和“人民自卫队”3支大型准军事部队,同时从乍得、尼日尔、毛里塔尼亚等非洲国家广招雇佣兵。在利比亚内战中,这些雇佣军充当了镇压反对派武装的主力军,对于维持卡扎菲岌岌可危的政权统治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
利比亚正规军分为陆、海、空三个军种,拥有数量可观的常规武器装备,具备
定的常规作战能力。利比亚的武器装备在北非地区虽然称不上最先进,但整体上依然达到20世纪80年代的技术水平。陆军居于主导地位,常备兵力为3.5万人,编成民众国卫队和地方防卫部队。民众国卫队有2个警卫旅(含卡扎菲警卫旅1个)、8个机械化步兵旅、10个坦克旅、7个炮兵旅(团)、4个地地导弹旅、1个特种旅和1个两栖旅。地方防卫部队有5个机械化步兵旅和2个坦克旅。在主战重装备方面,拥有坦克2210辆(包括260辆T-72),至少2483辆装甲车(包括BIP-I型步兵战车1000辆),各型火炮1882门以上(包括122毫米、152毫米和t55毫米各型自行火炮265门)。在导弹方面,拥有“蛙”7型40枚,“飞毛腿”B型80枚,反坦克导弹方面,有“塞子”、“米兰”、“耐火箱”式共约3000枚。
利比亚曾是世界军火市场的重要买家,拥有一些较先进的武器装备或武器采购计划。凭借石油贸易和雄厚财力,利比亚曾是国际军火市场的重要买家和西方各国军火商竞相拉拢的目标。冷战期间,法、英等国曾与利比亚有过战斗机、舰艇等巨额军火交易。过去30年间,利比亚先后购买了总价200亿美元的苏制武器,苏制武器在利比亚军队中的占有率高达90%。后来由于长期武器禁运和经济制裁,利比亚被排斥在国际军火市场之外,有钱也买不到先进的武器装备,现有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也成了大问题。2010年1月,利比亚与俄罗斯签署了18亿美元的军购合同,准备购买苏30、S-300、T-90、雅克130等先进武器装备。在未来几年内,俄罗斯计划为利比亚军队改进约200辆T-72坦克。联合国安理会对利比亚实施制裁,不但意味着利比亚与俄罗斯等国的军事技术合作协议完全终止,也将使利比亚的军事实力与武器装备更新换代雪上加霜。
致命的软肋和缺陷
利比亚空军实力衰退严重,防空能力薄弱,难以抵挡联合空中打击。对于弱小国家实施“非对称作战”而言,防空能力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战争胜败。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制裁及屡遭美国军事打击,利比亚空军实力显著下滑,勉强支撑局面。利比亚空军兵力1.3万人(包括防空军),编有1个轰炸机中队、7个攻击战斗机中队、9个战斗机中队、2个侦察机中队、7个运输机中队。作战飞机372架,武装直升机41架,拥有13处军用机场。主力战斗机型主要包括“幻影”F1、米格23、米格-25等,基本是20世纪70年代的第二代战斗机。利比亚空军机型老旧,维修和保养困难,训练水平不高,真正能上天作战的飞行员只有60人。
利比亚防空军隶属空军,编成15个导弹旅、4个导弹技术团和2个电子对抗团。主战武器装备包括法制“响尾蛇”及苏制“萨姆”系列防空导弹发射架212部,“响尾蛇”导弹128枚。拥有23毫米、30毫米高炮共600门,并有“萨姆”-7防空导弹发射班25个。据估计,利比亚防空部队只有200多枚老式地空导弹,无法对北约空军构成有效威胁。不过,利比亚地面部队的高射炮和便携式地空导弹可能会对北约战机构成“一定挑战”。在1986年4月美国对利比亚实施的外科手术打击中,利比亚高射炮曾将一架F-111F击落,但由于整个雷达通信受到美军强烈干扰,所发射的数枚导弹均未命中目标。
利比亚海军是其军事体系的最大软肋。利比亚海军兵力8000人(含海军航空兵、海岸警卫队),拥有“巴德尔”级潜艇等7艘,苏制“科尼”级护卫舰等5艘,导弹快艇13艘,两栖登陆舰艇7艘,扫/布雷艇8艘,其它支援和勤务舰船9艘。另外,海军航空兵编有2个直升机中队,装备有直升机32架。海军缺乏应有的训练,近海防御作战能力欠缺,只是在海岸巡逻、难 民防范、侦察警戒中发挥点作用。
利比亚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不利,战略纵深短浅,基本上无险可守。利比亚海岸线长约1900余千米,首都的黎波里、班加西、米苏拉塔、扎维耶等重要城市及港口均在地中海沿岸一线,重要的石油设施也处在沿海浅近纵深,锡德拉湾极易被封锁。利比亚90%以上的领土都是一马平川的沙漠地带,坦克、装甲车和火炮等重型武器装备难以藏身,在空中打击面前处于无处可逃的被动挨打境地。利比亚与欧洲距离较近,相隔地中海与许多北约国家的军事基地隔海相望。法国南部科西嘉岛的空军基地距离利比亚只有1小时左右的航程。美、英、法等国的海空军在地中海展开部署后,非常方便实施远程奔袭和精确打击,总体上形成了对利比亚的大军压境之势。
军心不稳,民心思变,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卡扎菲面临众叛亲离的危险局面。利比亚武装力量成分复杂,军队类似部落武装的联合,难以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强大的外部压力下就会面临分崩离析的风险。利比亚内乱发生后,政府军产生了严重分化,许多原政府军官兵已不再视卡扎菲为“领袖和兄弟”,不少政府军士兵阵前倒戈,加入反对派阵营,还有不少人态度消极,袖手旁观。据外电报道,2月21日,有两名利比亚空军飞行员驾驶两架“幻影”F1叛逃至马耳他。目前,忠于卡扎菲的部队人数在1万人左右,除了卡扎菲儿子领导的精锐部队,其它部队都不大可靠。这样的军队遭到西方军事打击时,很可能不堪一击、四分五裂。
卡扎菲还能坚持多久
面对西方列强的强力军事打击,卡扎菲还有能翻盘的“撒手锏”吗?对于卡扎菲是否掌握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问题,外界一直颇多猜测。历史上,卡扎菲确实有拥有化学武器的记录和发展核武器的计划,利比亚一直在美国防扩散的名单之上。在上世纪80年代与乍得的“丰田战争”(因大量使用丰田牌皮卡得名)期间,利比亚就有使用芥子气等化学武器的记录。2003年,国际核查人员吃惊地发现,利比亚竟然拥有4000多台离心机,其产出的浓缩铀数年后便可达到制造核弹的水平。2003年9月,卡扎菲宣布放弃所有核生化武器以及射程超过300千米的地地导弹,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加入《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并接受监督核查。美国对此当然表示欢迎,但并没有放弃对利比亚的监控与武器禁运。卡扎菲虽然主动放弃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张“威慑底牌”,但据说在其老家锡尔特仍存储了10吨芥子气。
美、英、法等国以设立禁飞区为序幕,展开了对利比亚的军事打击。设立禁飞区,是集空中战略战役威慑和空中战术打击于一身的行动,已成为强权国家实施军事干预的一种新手段。西方国家虽然声称不派遣地面部队进入利比亚,但是小规模的特种作战已经悄然展开,目标直指卡扎菲本人。随着军事打击的持续进行,卡扎菲手中的“牌”不多,军事实力不足,回旋余地也很有限,无疑面临着巨大压力,何去何从实难预料。
卡扎菲还能坚持多久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军队土气。只有确保精锐部队的忠诚和团结,聚拢尽可能多的民众,才能挺过军事打击。二是军事打击的持续时间。如果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的军事打击是以卡扎菲下台为最终目的,他们很有可能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军事打击不会在短期内结束。三是卡扎菲的人身安全。毕竟卡扎菲是西方军事打击的首要目标,只要卡扎菲消失了,利比亚的局面就会朝着有利于西方的方向发展,利比亚反对派执掌政权将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二战时,利比亚所在的北非地区就是盟军的重要战场,是反抗法西斯侵略的烽火前线。美国也曾于1986年对利比亚进行过沉重的军事打击。法英美等国实施的“奥德赛黎明”行动,是冷战结束以来继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之后,西方国家第四次对主权国家发动大规模军事打击。时过境迁,战火又一次降临到这片阿拉伯的土地上。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但是军事手段和武力使用在国际政治中仍扮演着重要角色,军事实力仍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力量保证和坚强后盾。利比亚局势再次证明,尽管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旋律,但天下仍不太平,落后就要挨打,在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盛行的当今世界,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和巩固的国防,就会在西方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和飞机导弹面前败下阵来,生灵惨遭涂炭,国家失去主权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