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的影响力


招聘会信息网 2019-11-16 18:13:36 招聘会信息网
[摘要][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的影响力]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的影响力● 2011年世界经济运行回顾●2012年世界经济展望●中国经济助推世界经济复苏——中国的影响力一、世界经济艰难复苏——2011世界经济运行回顾全球经济:2011年六大看点世界经济列车在穿越2011年的时光隧道中不仅遭遇到了一波又一波欧

【www.nmgzasp.com--招聘会信息网】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的影响力]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的影响力

● 2011年世界经济运行回顾

●2012年世界经济展望

●中国经济助推世界经济复苏——中国的影响力

一、世界经济艰难复苏——2011世界经济运行回顾

全球经济:2011年六大看点

世界经济列车在穿越2011年的时光隧道中不仅遭遇到了一波又一波欧债危机的倾轧和折磨,还承载了美债阴影的纠缠与突袭;与此同时,新兴市场国家通胀的侵扰与政策的紧缩也构成了一股巨大的拖曳力量,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的影响力

[智库|专题]。在国际评级机构诡谲般刺耳声音的包裹之下,2011年的世界经济前行脚步更是显得异常的沉重与艰难。当然,经受了金融风暴洗礼的各国政府面对着新危机,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近期利益和中长期利益之间不断作出复杂艰难的权衡和抉择,人类战胜困难的智慧和能量再次经受了重大的考验。

看点一:经济增长一波三折

虽然世界经济已经从金融危机的深度桎捁中 了出来,但2011年的全球经济体依然处于疗伤康复的阶段,经济复苏的步伐自然显得缓慢和脆弱。据IMF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11年全球经济增速为4.0%,相比年初的预测值降低了0.4个百分点。

作为全球经济的火车头,美国经济在2011年的首季仅增长0.4%的表现让国际社会大跌眼镜,不过,接下来第二、三季度先后增长1.3%和2.5%的好收成则将美国经济头顶上的乌云驱散殆尽。然而,经济总量的增长并不能改变2011年全年美国失业率高达9%的残酷事实,同时处于对欧债危机以及国内财政赤字肿胀等风险因素的担忧,美联储将2011年国内GDP增长速度预期由原先3.3%调低为2.7%。

与美国经济相比,除了德国、法国等少数国家经济表现较为靓丽之外,2011年整个欧元区经济可谓差强人意。虽然第一季度欧元区取得了同比增长2.5%的成绩单,但接下来连续两个季度环比增长仅0.2%的残酷结果将人们对欧元区前景的判断打入冰点。更加关键的问题在于,由于至2011年11月份德国ZEW经济景气指数连续第9个月下滑,加之法国全年最多不超1.6%的经济增速,德法两国对于欧元区经济的拉动作用日渐势微。据此,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预测欧元区2011年年度经济增长仅为1.6%,相比该机构早前的判断结果下调了0.4个百分点。

遭遇巨大地震灾害和日元持续升值压力的日本经济自然难言乐观。承继着2010年第四季度经济下挫的结果,2011年日本经济出现两个季度连续萎缩的惨状,虽然第三季度GDP实现了1.5%的环比增长,但依然难改全年的弱势。据日本央行最新公布的《经济和物价形势展望报告》,2011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仅为0.3%,而且相对此前预测下调了0.1个百分点。

与发达经济体相比,2011年主要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前高后低的态势格外显著。具体来看,2011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分别同比增长9.7%、9.5%和9.1%;印度经济分别同比增长7.8%、7.7%和6.9%;巴西经济同比分别增长4.2%、3.1%和2.1%;南非经济同比增长3.5%、3.0%和1.4%。从总体上看,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趋势较为清晰。另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报告预计,2011年新兴经济体的总体增速为6.4%,该数值比年初的预测降低了0.2个百分点。

看点二:债务危机步步惊心

与人们的预判完全一致,2010年出现的欧洲债务危机在进入2011年后不仅没有任何收敛,而且变得更加地疯狂和不可遏制。可以说,不断发酵的欧债危机是笼罩在2011年全球经济上空的最厚重阴霾和杀伤程

度最为残酷的一股力量。

作为首个陷入债务危机的国家,在2010年获得了欧盟和IMF高达1100亿欧元贷款的希腊财政与金融状况在进入2011年后不仅毫无起色,而且每况愈下。一方面,希腊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年初窜至19.81%这一欧元区历史的最高位置,相应地该国公共债务占比升至145%,而且其高达4000亿欧元的债务已经明白无误地显示该国债务违约已经不可避免。在这种危机状态下,欧盟和国际社会不得不在原来救助的基础上启动了对希腊的第二轮援助行动,即向希腊增加总额1090亿欧元的支持,同时对其负债减记50%。

葡萄牙成为了继爱尔之后在2011年不得不向国际社会求援的第三个国家。由于葡萄牙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2011年2月份一度急升至7.83%,公共债务占比达到93%,因此在与葡萄牙政府商讨之后,欧盟与IMF最终在5月份敲定了向葡萄牙提供780亿欧元的援助方案。不过,接受了救助的葡萄牙仍然没有改善其市场融资的尴尬与窘境,其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后来创下了11.60%这一自欧元诞生以来的历史新高。

当然,欧债危机并不仅仅在几个经济体量较小的国家兴风作浪,而是开始渗透和侵入到了欧元区核心国家。其中西班牙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蹿升至7.088%,刷新1997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数值;意大利10年国债收益率也触及7.4%的历史最高位置。继意大利后,法国债务警报开始拉响。资料显示,从2011年6月法国政府公共债务占比达85.4%之后,法国政府负债比例一直缓慢爬升至当年年底的87%,并且法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2011年年底的表现为欧元诞生以来最差。

令人不安的是,债务危机的魔掌开始捅破欧元区而向其他地区蔓延。由于债务总额上升到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82%,10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8%,匈牙利政府不得不在2011年11月寻求IMF和欧盟的援助,匈牙利由此成为继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之后寻求国际社会援助的又一个国家,而且是第一个被欧债危机拖下水的东欧国家。

就在欧债危机肆无忌惮和逞凶发威之时,大洋彼岸的美国也上演一场让市场惊魂落魄的债务闹剧。由于8月2日美国国会批准的14.3万亿美元的债务上限即将到期,如果不及时上调债限水平,美国将面临债务违约风险。在共和党与民主党经过反复的讨价还价之后,两党最终达成了提高政府债务上限2.1万亿至2013年的协议,作为提高债务上限的条件,奥巴马政府同意削减政府赤字约2.5万亿。

看点三:拯救欧债殚精竭虑

欧债危机在2011年的发酵与扩散进程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特别是在欧元即将崩溃和欧元区即将解体等骇人听闻的舆论生态中,全球金融市场所产生的恐慌情绪加速升级,世界经济复苏所承受的压力与日俱增。而在这种危情的倒逼之下,欧盟与国际社会不得不挖空心思地寻求可以减震与抗压的良方,各路力量所投入的物质与政策资源最终焊接成了一堵抵御欧债危机的城墙。

欧盟无疑成为了拯救欧债的核心和主力。首先,在运用“欧盟金融稳定机制”(EFSF)向危机国家提供金融援助的同时,欧盟一直在寻求EFSF的扩充与完善,而最富有实质性意义的相关动作是欧元区领导人不仅在2011年10月达成了EFSF可以在二级市场购买成员国国债的共识,而且欧元区财长还在年底敲定了将EFSF从4400亿欧元扩容至1万亿欧元的杠杆化方案。其次,欧洲央行打破了《里斯本条约》的相关规定并分期从市场采购成员国国债。资料显示,2011年欧行共采购成员国的的债券规模达1200亿欧元。第三,在11月底公布了发行“欧元债券”的三种可行性方案的基础上,欧盟领导人在12月中旬就欧盟范围内建立“财政契约”达成一致,欧债危机终于开始走向治本。

当然,与危机作战的欧盟并不显得孤立。除了美国、日本、俄罗斯、巴西等国明确表示向欧元国提供资金支持与采购欧元区国家债券之外,国际社会驰援欧洲最有震撼力的动作是2011年11月底美联储携手欧洲央行、加拿大央行、英国央行、日本央行和瑞士央行的联手“救市”行动。按照联合声明,六大央行不仅联手把美元流动性互换利率下调50个基点,同时还将原定于2012年8月1日到期的互换协议延长到2013年2月1日。饱受资金短缺煎熬的欧元区债务国家由此获得了最粗壮也是最结实的“救命稻草”。

欧元区国家不约而同擎起的财政紧缩大旗昭示着各国政府抗御债务危机的决心。在希腊,由执政党和反对党共同组建的联合政府作出承诺,将2011年的预算赤字降低至GDP的7.4%,并在2015年将预算赤字水平降低至GDP的1.1%;在葡萄牙,新组建的政府将之前2011年4.6%的财赤削减目标提升至5.9%,并承诺到2012年和2013年政府公共赤字分别降至3%和2%;在爱尔兰,政府财政紧缩计划向公众承诺到2015

年将政府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降到3%。在意大利,新成立的政府推出了一项规模达300亿欧元的财政紧缩及刺激经济方案,具体的措施包括削减政府开支、打击逃税、提高退休年龄等;同时,作为自己对财政紧缩计划的高调声援,意大利新总理蒙蒂宣布放弃领取薪酬。

看点四:通货膨胀频频作祟

由于各国政府为抗御金融危机普遍采取了扩张性货币政策,特别受美联储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2)的影响,进入2011年后全球流动性空前泛滥,最终引发了新一轮的区域性通货膨胀。

新兴市场国家可以说是2011年通货膨胀的“重灾区”。数据显示,2011年前10个月,新兴市场经济体的CPI一直呈现出单边劲升的格局,乃至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挣脱通胀的魔掌,其中1-10月份巴西CPI累计上涨7.74%,俄罗斯通膨率累计达5.2%,印度物价涨幅累计达10.40%,中国CPI累计升幅达5.55%。而在所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越南的物价涨幅最为剧烈,不仅连续10个月保持在20%的高位,而且2011年前10月物价创出了累计涨幅21.8%的历史新高。

当然,受到货币政策收缩的影响,虽然从2011年10月开始新兴市场国家物价上涨势头得到遏制并出现了下拐的趋势,但由于前期涨幅过大,2011年全年物价总体仍处于高位,其中巴西通货膨胀率全年将升至6.52%,俄罗斯全年通胀率将超过6%,印度将超过20%,南非将超过7%,中国将超过4.5%。各国全年物价上涨幅度均大幅超过了政府的年度物价控制目标。

实际上,通胀阴影不仅仅在新兴市场国家游荡,发达国家经济体同样受到了通胀的侵扰。数据显示,从2011年1月同比涨幅达4%开始,英国通胀水平两月之后一路拔高至5%以上,大大超过英格兰银行2%的物价控制目标。无独有偶,欧元区2011年的CPI一直在2%这一欧盟的控制线以上运行,其中11月份物价上升3.0%,创下2008年10月以来最大升幅。同样,至2011年10月,美国的CPI指数连续7个月环比上升,其中核心通胀率在9月份创出了最近3年来最大月度增幅;另据美联储的预测,2011年美国的核心通胀率将在1.5%到1.8%之间,高于此前预期的1.3%到1.6%。

看点五:货币政策分道扬镳

与宏观经济走势相匹配的全球货币政策在金融危机之后的两年一直扮演着维系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最重要角色,但有所不同的是,在2011年货币政策取舍上,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经济体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分野,即前者基本上贯彻着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后者普遍推行收缩性货币政策并呈现出前紧后松的基本特征。 作为“全球央行”的美联储所释放的政策信号最为引人注目。为了进一步刺激经济复苏的步伐,美联储于2010年年底推出的高达6000亿美元的国债购买计划即所谓的QE2在进入2011年后步入正式实施阶段,而在QE2到期后,美联储于9月份推出了“扭曲操作”,根据计划安排,美联储将卖出短期国债,并在2012年6月底前增持4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市场也据此将其称之为折中版的量化宽松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在已经将联邦基金利率保持接近零利率水平长达2年的基础上,美联储在2011年作出了维持低利率水平至2013年中的政策承诺,而且这种非常明确的政策表态在美联储历史上属于首次。

英格兰银行的政策操作路径有着与美联储惊人相似的特征。在整个2011年中,英格兰银行不仅坚守着0.5%的基准利率不变更,同时将年初推出的量化宽松规模由750亿英镑扩大至2750亿英镑。不过,与英国央行的政策选择有所不同的是,欧洲中央银行在2011年上半年曾先后两次提高基准利率至1.5%,而在11月和12月,欧洲央行又连续两次将基准利率下调至1.00%的历史低位,而这种货币政策的回归同时意味着发达经济体的宽松货币阵营的扩大。

日本央行的连续市场干预成为了2011年发达经济货币政策脉动的重要看点。由于美元贬值和国内地震引致的资本回流等两大内外因素的联合驱动,日元出现持续升值趋势。为此,日本政府在2011年3月、8月和10月先后三次直接干预汇市,共计抛售145万亿日元,不仅如此,为了表示对日本的同情,七国集团在3月份也加入到在国际外汇市场上大量投放日元的行动。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向国内金融市场持续注入流动性,并先后将资产购买规模从最初的40万亿日元提高至50万亿日元和55万亿日元。

2011年8月份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时间分水岭。在此之前,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巴西央行年度内先后5次加息,印度央行6次提高基准利率,中国央行3次提高利率。不过,出于对通胀得到遏制的提前预期,新兴市场自8月份以后纷纷进入降息通道,其中巴西央行年内三次降息,印尼央行两

次降息,中国人民银行也在11月底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政策由紧转松的趋势逐渐有所显现。

看点六:极端天气肆无忌惮

2011年可以称为全球气候与天气史上的“最恶劣”之年。1月,澳大利亚东北部昆士兰州遭受50年一遇的洪涝灾害;3月,日本发生8.9级特大地震,随后引起持续数月的的海啸与核泄漏;1-5月,欧洲大部分地区遭遇持续干旱,5个月的总降水量仅相当于1951年至2000年半个世纪同期平均值的40%至80%;与此同时,美国中部和西部、南部遭遇20年至50年一遇的极端干旱,中国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旱灾;7月,玻利维亚遭到20年不遇的暴风雪袭击;8-12月,东南亚遭遇50年来最严重的洪灾,泰国1/3以上国土沦为汪洋。

自然灾害造成了巨大了经济损失。据统计,年初的洪灾给澳大利亚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30亿美元,大地震和海啸给日本带去的经济损失达到2100亿美元,东南亚洪灾给泰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近422.4亿美元。据此,德国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2011年将是迄今为止史上“最昂贵”的灾害年,而按照该报告统计结果的可比性推理,2011年全球自然灾难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达4500亿美元。

导致极端天气的因素很多,而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却是招致天灾日益频发的重要因素。美国国家气候数据中心的研究报告指出,全球变暖难以与单个气象事件的成因直接联系起来,但自2000年以来全球气温逐渐攀升的趋势会提高热浪、干旱以及洪水等极端天气出现的可能性。

显然,自然灾害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至少人类能够从中得到深刻而残酷的警醒。正是如此,当2012年《京都议定书》即将到期而进入倒计时状态时,全球19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2011年12月准时坐到了非洲德班国际会议中心的谈判桌前,大会最终通过的“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的决议宣布继续《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从2013年开始实施。为了阻抗自然灾害对生存空间的侵蚀,散居在地球村的人类超越自我和屏蔽分歧而走到了一起。

“冷热不均”的2011世界经济((2′58′′)

欧债危机上演步步惊心(16′11′′)

二、全球经济复苏不平路——2012年世界经济展望 2012年世界经济何去何从2011年末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发布的《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认为,2012年世界经济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主要来自发达国家,一些经济大国在2012年再次陷入衰退的风险正在加大,并将拖累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

世界经济风险因素增多

据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发布的《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预测数字显示,预计2012年美国经济增速与2011年的1.3%基本持平,难有良好表现,如果没有新的刺激经济政策出台,甚至有可能出现停滞或衰退;而深陷主权债务危机的欧洲,预计2012年经济增速将只有0.7%左右,如果债务危机再度恶化,最有可能发生经济二次衰退或以债务问题为形式的新一轮金融危机;经济复苏脆弱和灾后重建的日本,

预计2012年经济增速在灾后重建的刺激下有望达到1.5%,但一旦欧美等国家陷入衰退,日本则难以独善其身,再次出现经济停滞的可能性也同样存在;虽然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依然强劲,但由于为应对通胀压力普遍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限制了其经济增速,导致经济增速明显回落,预计2012年经济增速将由2011年的6.1%放缓到5.6%,如果发达经济体陷入经济衰退必然也会拖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的进一步减弱,但出现经济停滞或衰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从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基本面看,影响2012年世界经济走向的主要风险因素包括:

一是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已然出现了明显乏力迹象,特别是前期量化宽松政策刺激带动的复苏,随着增长停滞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经济增速下行风险也随之而来。受其影响,2012年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有可能出现振荡和反复。

二是随着希腊等国主权债务违约风险形势的骤然紧张,2011年中期以来欧元区又一次被推上了债务危机的风口浪尖。如果2012年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蔓延趋势不能得到有效遏制,欧元区核心国家有可能被拖下水。甚至有人预言欧债危机的深化,最终有可能导致欧洲爆发系统性的全面金融危机。由此,债务危机成为欧元区挥之不去的阴影,也将为2012年的世界经济增添另一层面的风险因素。

三是新兴经济体依然笼罩在通胀风险的阴影下,同时受发达经济体宏观经济下行和债务风险随时可能外溢的影响,将有可能限制或阻碍其2012年经济的强劲增长。由于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主要依赖于新兴经济体经济强劲增长的支撑,一旦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态势减弱,必然导致世界经济增长更加缺乏动力。 四是各经济体经济复苏性增长的不平衡和政策上的不一致,导致了全球各个经济领域的摩擦和冲突此起彼伏,严重影响着世界经济各个领域的稳定与发展,2012年全球各个经济领域的摩擦和冲突会愈演愈烈,从而影响世界经济和贸易的稳定发展。

五是各种大宗国际商品价格轮番波动的“综合症”,虽然有受到地缘政治和各大央行宽松货币措施因素的影响,但也进一步表明市场上流动性泛滥和投机炒作在不断推高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从而在全球范围形成了事实上的通胀,通胀成为世界经济基本面中潜在的重要风险因素。2012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形势不确定的情况下,还会延续2011年的高位振荡态势,不排除上蹿下跳的可能。 不稳定不确定是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

从上述世界经济的基本面看,2012年世界经济仍笼罩在多重风险的阴影下,

资料大全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的影响力》(http://www.lp1901.com)。欧元区能否从债务危机的泥潭中走出?发达经济体的经济颓势是否能够扭转?世界经济的走势又将何去何从?这些问题依旧存在悬念,需要时间做出回答。

但可以确定的是,由于目前世界经济并未全面走出危机,也没有恢复到正常的发展轨道,始终面临着下行风险,因此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是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特别是发达经济体普遍处在高额财政赤字、政府债台高筑和高失业率的状态,这种高赤字、高负债、高失业率的复苏必然导致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脆弱,并随时有可能向外释放其经济和金融风险,从而使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大。

2011年在世界经济形势急转的背景之下,“经济二次探底”的议论又一次在媒体中升温,成为全球各界关注的话题。不少人认为,虽然世界经济在衰退和危机后出现了复苏迹象,但毕竟世界经济复苏依然缓慢而又脆弱,而伴随着发达经济体国家政府财政状况急剧恶化和主权债务风险深化等叠加因素的影响,世界经济走向极有可能出现反复。也有人认为,“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并非渲染的那么大,虽然世界经济存在着“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但毕竟当前世界经济已然步入了复苏轨道,只是复苏仍显缓慢和脆弱,“经济二次探底”的提法多少有些“言过其实”。

“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和可信度到底有多大?这显然是人们所关注的。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发布的《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认为,如果世界各国不能采取有效措施,“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将进一步增大,或许将不可避免。

从上述情况看,世界经济确实存在着“经济二次探底”或重蹈2008年金融危机后困境的可能性,各界的担心和国际机构发出的警示不是没有根据,也不能说是耸人听闻,需要加以防范和警惕。同时,避免“经济二次探底”也不是不可能的事。2010年在各国积极努力下,“经济二次探底”并未成为现实,2011年又“有惊无险”地避免了被认为有可能出现的“经济二次探底”。那么,面对2012年仍存在的“经济二次探底”可能性,如果世界各国再次携起手来共同应对风险挑战,依然可以避免世界经济再度陷入危机或衰退之中。

世界经济会二次探底吗(17"26"")

2010 ——2011-世界经济新版图(27")

关注欧洲债务危机:风起青萍之末 危机始自希腊(24"59"")

三、中国经济助推世界经济复苏——中国的影响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位次不断提升。1978年,我国GDP只有1482亿美元,居世界第十位。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2010年我国GDP达到58791亿美元,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

(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上升

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衡量和评估一国国际地位主要看两方面因素:一是综合国力,二是外部世界。综合国力是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基础;外部世界是影响一国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包括国际环境和外部联系。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变化一: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是综合国力增强

1.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现代化规律和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1世纪头10年,中国经济在世界的排位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台阶,2010年GDP5.75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增长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

2.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中国广泛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过去10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2%,而美国仅为17%;中国同国际社会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在反恐、防扩散、打击海盗等国际事务上,发挥着负责任的建设性作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3.其他主要力量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实力地位发生变化。美在伊战后国际形象和软实力受损,其秘密监狱、虐待战俘等行径使美国“民主、自由、法治、人权”旗手形象大打折扣,国际地位和声誉下降。国际金融危机又使其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受到冲击。俄罗斯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欧盟一体化进程放慢,日本经济发展面临新困难,印度、巴西等发展中新兴大国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增大。

变化二: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

1.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在美欧日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世界普遍寄希望于中国率先走出危机,带领世界经济复苏。中国一再表明,将继续同国际社会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积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稳定,为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作出应有贡献。可以说,中国一直在向世界传递着战胜危机的“中国信心”。

2.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的积极姿态和果断行动。大多数国家认为中国的一系列举措展现出了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责任感。欧盟财政规划和预算事务委员达莉亚·格里葆丝凯特的观点颇有代表性:“虽然具体问题如何解决还需各方的磋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这轮金融危机是无法完全得到解决的。”国际社会认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可望在危机后进一步提升,甚至有专家认为,“金融危机将成为中国从地区大国崛起为全球性大国的标志性事件”。

变化三:中国深入参与国际体系调整,将牵动世界格局走向

国际金融危机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拉开序幕。受金融危机影响,西方国家深陷衰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从金砖四国的迅速崛起,到发展中国家有一席之地的二十国集团峰会,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作为金砖四国中最大的经济体,中国正从世界舞台不太中心甚至一度边缘的位置向中心位置靠近。作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进出口国、第三大经济体,同时也是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国家,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及国际秩序变革中的作用和影响备受瞩目。美欧等西方国家主动深化与中国的合作,新兴大国希望加强与中国的协调,发展中国家希望中国维护其利益,各国对中国的借重明显增强。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话语权提高,在联合国改革、气候变化谈判、粮食和能源问题等其他重要国际议题方面,中国的主张和建议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相信,中国将成为国际舞台上更为引人瞩目的力量。

变化四:“中国模式”等软力量大幅提升,推动发展模式多样化

此次金融危机,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和影响力,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的框框,又不盲目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而是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相结合。在强有力的国有经济支持下,政府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监管,使得中国具有较强的规避危机与应对危机的能力。

一些舆论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苏联模式”、“拉美模式”、“东亚模式”相继失败之后,“中国模式”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种真正可行的“替代方案”。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等学者认为,“中国模式”代表了世界发展模式的未来潮流。如果说,欧洲“莱茵模式”和美国“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分别在19世纪和20世纪引领风骚,“中国模式”将主导21世纪。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希望学习借鉴中国发展经验,“中国模式”的影响在全球范围日益彰显。

(二)、中国助推世界经济发展 世界经济重心东移 欧美亚呈鼎足之势

2008年发生在美国的金融危机,对现有的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那么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到底如何演变,将出现什么重大的趋势?

首先,世界经济发展重心正向亚洲转移。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的经济体正在经历一个不同速度的恢复过程,亚洲新兴经济体一枝独秀。2010年,中国、印度以及其他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表现大大好于美欧发达国家。亚洲目前在全球贸易总额中占三分之一,世界经济重心向亚洲转移的趋势十分明显。亚洲在经济上的崛起,已促使世界经济格局重新分化,逐步形成了欧美亚三足鼎立的局面。美欧等国无不竞相调整其对外经济政策,将重心移向亚洲。目前,美国大力实施“重返亚洲”战略;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范龙佩则提出欧盟应当“向东看”,加强与亚洲国家的合作,促进经贸关系深入发展。

其次,新兴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力量对比正朝着有利于均衡化方向发展。一是在世界经济逆境中,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以高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向前发展的趋势还将继续。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去年预测,今年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将增长6.4%,而发达国家仅为2.2%。二是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据份额逐步增大。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兴市场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4%上升到33%,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拉动了世界经济的复苏,推进了多极化进程,使世界格局趋向平衡。三是新兴和发展中国家贸易激增,促进世界经济平衡增长,加速南北经济格局的变化。四是新兴国家队伍不断壮大,提振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力量,改变南北力量对比。新兴国家已遍布亚洲、非洲、南美洲及中东各个角落,形成了一个“新兴国家群体”,其兴起与腾飞已是不争的事实。

再次,发达国家高企的政府债务将长期存在,制约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步伐。巨额救市资金使西方政府债务猛增,成为后危机时代威胁经济平稳发展的最大风险。据IMF预测,发达国家债务高峰期将出现在2011至2018年,2014年发达国家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升至9%,政府债务超过100%,比危机前高35个百分点;到2023年,发达国家政府债务降到80%,2030年才能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即回落到60%的警戒线以内。

最后,以清洁能源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创新正成为趋势。科技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规模和速度前所未有,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纷纷采取规模空前的经济刺激措施,加强体制创新和政策引导,以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此外,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信息网络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各国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谁在新兴战略产业方面率先实现重大突破,谁就将在未来的国际竞争新格局中占据主动。(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以全面开放的政策、物美价廉的商品、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日益扩大的资本市场,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为全球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尤其在当前百年一遇的世界金融经济危机中,中国经济的引擎作用更加凸显。 第一、世界经济增长贡献者

中国经济起飞是战后世界经济最具戏剧性的事件,经济增速遥遥领先于世界平均水平,增长之快、时间之长超过所有新兴经济体崛起时期,给世界经济发展与繁荣带来诸多机遇。

1.经济规模持续扩张。过去30多年,中国实际GDP年均增长9.8%,是世界平均水平3.5%的2.8倍。按人民币计算,GDP规模由1978年的3624.1亿元增到2010年的39.79万亿元,增长109倍;按美元计算,由1473亿美元增到5.8万亿美元,增长39倍;人均GDP由181美元增到3315美元,增长17倍。2010

年超过日本,中国经济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亚洲第一大经济体。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持续30年以如此迅速的速度追赶,在世界经济史上实属罕见,令国际社会始料不及。中国改变了世界,也改变着自己。

2.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上升。毫无疑问,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据世界银行统计,以市场汇率计算,1980-

2000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达到14%,仅次于美国的20.7%,是全球第二大引擎;2001-2005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增加0.5个百分点至14.5%,美国的贡献率则下降1.7个百分点至19%;以购买力平价计算,2001-2006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达到31%,超过美国的12.8%,为世界第一大引擎。2007年,受次贷危机影响,美国经济增速滑落,中国经济依然扩张。据IMF统计,当年无论以市场汇率还是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成为世界最大的引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18%和27%,美国降至8%和15%。初步统计,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虽降为9%,但GDP增量高达10191亿美元(多于排名世界第十四位的澳大利亚GDP规模的9799.6亿美元),远远超过美国4571亿美元的增量。IMF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的一半将来自中国。英国《经济学家》预测,按2005年购买力平价计算,2006-2020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年均达到26.7%,高于美国的15.9%,依然是世界经济最大的火车头。

10年来对全球经济贡献中国超美

中国已经在全球经济复苏和再平衡中贡献了巨大力量,而全球也都在中国的增长中受

益。2010年发达国家还很艰难,美国经济步履维艰、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持续蔓延,日本深陷通缩怪圈,在全球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中国扮演着向全球输出总需求的重要角色。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2009年,世界总需求下降了0.6%,中国实现内需增长13%,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了1.6个百分点。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10年将达到30%,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第一引擎。

中国经济刺激计划促使美国对华出口在2009年下半年增长了15%。中国已经是日本、

韩国、东盟、澳大利亚、巴西、智利等重要经济体最大贸易伙伴,是这些经济体的主要贸易顺差来源国。特别是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稳步回升,内需增长强劲,进口增速超过出口。美国三季度以来,贸易逆差大幅减少,除了美元贬值的因素外,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稳定增长的需求。相比之下,中国贸易顺差也从2008年的11.6%降至2009年的8.9%,2010年进一步降低至6.2%,这说明中国不仅在逐步替代美国等发达国家成为全球需求增量的主力军,也为全球经济再平衡做出巨大贡献。

第二、中国助推世界经济发展

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对国际社会的贡献和影响越来越大,极大地影响世界经济增长格局。

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长期高速稳定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 改革开放后的30年,

贡献。30年来,我国的GDP总量翻了4番多,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也大幅提升。1978年,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为2.3%,到2009年,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已上升到50%,超过世界所有国家。1978年,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为0.1个百分点,而同期美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达到1.7个百分点,到2007年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已提高到0.7个百分点,高于所有国家位居第一。

2010年第二季度以来,中国经济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39万亿元,超过40多年保持全球“老二”的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经济的提升推动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2月出版的《金融与发展》刊发的文章称,中国经济每增长1%,就使全球经济在五年后增长0.4%。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12月15日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0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在10.3%的高位增长态势,这使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贡献也保持高位增长态势,2010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1/3,贡献率仍居第一位。

在中国对全球经济的贡献中,对欧元区保持稳定做出的贡献最为直接。2010年在欧洲一些国家出现主权债务危机后,中国政府明确表示,坚定支持欧元区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手救援希腊等国的机制,中国非但未抛售欧元资产,而且主动向冰岛、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国伸出援助之手。温家宝总理10月访问希腊时承诺中方继续购买希腊债券,并且宣布将组建一个50亿美元的基金,帮助希腊航运公司购买中国船舶。中国还在7月购买了4亿欧元的西班牙国债。

2010年中国不断扩大的进口也给世界经济带来了阳光,为其他经济体创造了大量利润与就业机会。

中国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进出口总值29727.6亿美元,同比增长36.3%。其中出口14238.5亿美元,增长33%;进口12534.3亿美元,增长40.3%;贸易顺差为1704.2亿美元,减少3.9%。

世界经济增长得益于中国贡献

“中国经济本身的积极表现就是对世界经济复苏的巨大贡献”,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对本报记者说。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到目前为止,中国经济的增长率保持在9%以上。200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拉动效应凸显,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福布斯》杂志的文章指出,2010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对世界经济贡献最大的国家。中国有较充足的资金流动性,在一些欧洲国家出现主权债务危机之时,中国购买了其国债,减轻了它们的压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增持美元资产,对美国经济也是积极因素,减缓了美国经济受到的冲击,推动了美国经济复苏。同时,中国的海外采购也增强了相关国家的经济活力,为相关国家创造了就业岗位。

《华尔街日报》的文章指出,在欧洲忙于应对债务危机、美国经济增长低迷之际,中国将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全球经济阴云密布 中国贡献40%增长

没有几个经济学家敢斩钉截铁地断言,2012年不会再出现一场全球衰退。主流观点认为,当前经济前景

明显比秋初时黯淡了许多。

欧元区危机进一步恶化,目前已席卷意大利和西班牙,并来到了法国。在其他发达经济体,复苏疲弱依旧。

而新兴市场也正开始感到了压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警告,世界经济已进入一个“危险阶段,有些方面将比我

们当初预想的糟糕很多”。

不过,在预测者焦虑不安之际,并不是整个世界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德国10月份就业指标刷新了两德统

一以来的最高纪录,这充分说明,德国的繁荣,与欧元区外围国家的苦难,二者之间并无干系。

尽管诸多机构纷纷下调预测,但其总体预计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略高于3%,仅比2011年低一

个百分点。全球经济增长绝大部分将来自新兴市场。在危机核心区欧洲,不管是欧元区内、还是欧元区周边的经

济体,大部分都处于衰退的边缘。在欧洲的许多地区,尽管官方借贷成本再度处于历史低位,各国政府、家庭和

企业却正面临着利率高企的局面。

很少有人预计欧元区能够迅速复苏,大多数的预测都认为,2012年初欧元区经济将出现萎缩,至于单一

货币区的周边国家,如英国,经济增长将接近停滞。最令人担心的是,经济衰退将加剧主权债务和银行融资市场

的压力(相关问题至今丝毫没有得到解决),导致一个类似于2008年的恶性下行螺旋,并可能造成欧元的崩

盘。

在全球另一个高度发达的经济地区美国,大多数经济学家预计,美国经济将在步入选举年之际出现温和的复

苏。随着美国失业率不断下降,增长率因消费者支出较高而超过了欧洲,调查数据显示美国经济增长持续平淡无

奇。但随着选举季节的临近,明年并不一定是平静的一年。

在发达世界考虑面对又一个失望之年的时候,全球经济引擎越来越决定性地转向大型新兴经济体。

但即便是这些新兴经济体也并非没有任何问题。日本投资银行野村证券的数据表明,2011年,中国贡献

了全球40%的经济增长。该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保罗•谢尔德表示:“难怪我们如此担心中国出现硬着陆的风险。” 中国感受到了全球其它地区的经济放缓。中国政府开始担心它们能否有能力保持增长。汇丰银行的屈宏斌表

示,最起码通胀正在减缓,这扩大了实施刺激政策的空间。他表示:“中国主要的宏观风险在于从通胀快速转为

通缩,需要在进入明年之际实施更激进的宽松政策。”

中国政府的此类政策在2009年成功地增加了基础设施支出、国有企业投资和住房建设,现在则可能再次

发挥作用,尽管此类资本支出无助于全球经济实现再平衡的更长期目标。

新兴世界其它地区继续保持增长,但增长率更低。包括土耳其在内的东欧尤其容易遭受欧元区危机的冲击。

随着大宗商品热潮降温,拉美经济迅速放缓,同时尽管非洲经济表现有明显改观,但该地区仍极易受到全球经济

放缓的影响。

这个世界仍充满着风险。发达经济体要从2008-09年的危机中恢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兴世界能

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自我持续型增长,也存在不确定性。在2010年的强劲复苏之后,今年的情况令人大失所望。

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进一步实行改革开放,认真履行入世承诺,建立起符合国际规则的贸易政策体系,促进了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健康发展。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0.5%,经济总量从世界排名第六上升至第二。2001-2010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4.8倍,由5097亿美元扩大至2.97万亿美元,占国际贸易的比重由4%升至9.7%。特别是2005年后,中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每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20%左右,对经济增长率的拉动超过2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中国对世界也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庞大的市场和积极扩大进口政策,2001-2010年,中国年均进口商品近7500亿美元,相当于为贸易伙伴创造了1400多万个就业岗位。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积极扩大进口,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引擎。2009年和2010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为全球经济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

全球经济惨淡中国能否继续拯救(3"12)

中国让世界经济重心东移(3"18′′)

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稳定器”(1′35′′)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世界对中国寄予了太多厚望(3"13′′) 【开放年代】中国入世十年记(40′) 中国入世十年【财经正前方】(34′16′′)

本文来源:http://www.nmgzasp.com/zp/42895/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