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nmgzasp.com--事业单位招聘】
从新中国成立起,我国科技事业就开始奠基,并和共和国一起发展、腾飞。6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把科技摆在重要战略地位。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独立自主地建立起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道路。“两弹一星”奠定了中国尖端科技基础和大国地位:陆相成油理论甩掉了中国“贫油国”的帽子;杂交水稻成为满足中国粮食需求和促进世界谷物生产的“金钥匙”;载人航天成功实现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中国在许多重要科研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有影响的科技大国和经济大国。历史告诉我们,科学技术决定民族兴衰和国家命运。 中国论文网 https://www.xzbu.com/8/view-9017354.htm 世界200多年的工业化历程,仅使不到10亿人口的发达国家实现了现代化,但资源和生态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再也不能延续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化的永恒主题,人类文明进步呼唤着可持续发展和新科技革命,中国面临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我们要依靠科学技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依靠科学技术形成少投入、多产出的生产方式和少排放、多利用的消费模式,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让中国这块美丽古老的土地,成为炎黄子孙世代繁衍生息的绿洲和乐园!
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遭受了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挑战。这场危机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扩散速度之快,超出了人们的预料。中国经济也受到严重的冲击,主要是外部需求萎缩,产能过剩凸显,一些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失业人员增多,经济增速明显下滑。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短期的困难和长期的矛盾交织在一起,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资源环境的制约越来越突出,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只有加快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中国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因此,在经济积极向好的趋势得以巩固的时候,应该而且必须开始考虑长远的事情。什么是长远的事情?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科技和教育。要使中国真正走在世界的前列,必须有强大的科学技术力量,有一支富于创新的人才队伍,这是中国发展的后劲之所在、力量之所在。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正是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谁能在科技创新方而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率先复苏并走向繁荣。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第一次波及全球的生产过剩危机。这次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内燃机和电动机逐步取代蒸汽机,创造了电力与电器、汽车、石油化工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同时大幅提升了机械、冶金等产业的发展水平,工业文明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20世纪最为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这场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电子产业迅猛发展带动了一批高技术产业崛起,推进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世界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新时代逐步到来。面对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美国提出,将研发的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力图在新能源、基础科学、干细胞研究和航天等领域取得突破;最近又两次提出美国科技的毛攻方向,包括节能环保、智慧地球等。欧盟宣布到2013年以前,将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保持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英国从高新科技特别是生物制药等方面,加强产业竞争的优势。日本重点开发能源和环境技术。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中国必须目光远大,把握机遇,在这场竞争中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差距。
怎样推动中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战略决策、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产业化这四个方面的储备决定着未来。我们已经作出并将继续完善战略部署。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战略目标,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方向,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逐步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这些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安排,体现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我国科技发展战略方针。
科学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非常关键。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将会贻误时机。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征。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最大困难,就是外部需求急剧减少,而且将来在相当长的时间也很难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产业就暴露出产能过剩问题,而且其中一些产业又没有掌握核心和关键技术。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要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依据是什么?最重要的有三条: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
要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基础研究相当重要,因为原始创新源于基础研究。而基础研究没有十到几十年的积累不可能出重大成果,这绝不是急功近利的事情,是要花费心血长年积累的事情。重大战略高技术是引不进、买不来的。原始创新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源泉。中国要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就不能总是跟踪模仿别人,也不能坐等技术转移,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拿出原创成果。科学技术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充满艰辛、敢担风险的探索,需要“面壁十年”、甘坐冷板凳的精神。要脚踏实地、潜心钻研,切忌浮躁。希望中国能够诞生更多世界级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中国也一定能够出现这样的人才。
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大胆革除阻碍科技生产力发展的一切体制机制障碍。要进一步促进经济和科技的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大自主创新的投入,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我们要把显著提高全社会的研发投入(R&D)占GDP的比重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作为一个要奋斗实现的目标。特别要从根本上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中国要大幅度提升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我们全部科技政策的着眼点,就是要让创新火花竞相进发、创新思想不断涌流、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此,要创造良好的环境,让科技工作者更加自由地讨论、更加专心地研究、更加自主地探索。全社会都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实践、尊重创造,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全民科学素质。
中国的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科学技术是推动这场变革的重要原动力。只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中国这艘巨轮就能产生无尽的力量,任何人都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中国科技一定能够支撑和引领我们伟大的祖国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中国的现代化一定能够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