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米·威尔斯


述职报告 2019-10-20 18:12:44 述职报告
[摘要][吉米·威尔斯]目录基本资料个人概述职业生涯个人荣誉个人影响人物评价相关链接吉米·威尔斯 - 基本资料姓名: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生卒:1966年8月7日描述:维基百科创始人之一籍贯:美国吉米·威尔斯 - 个人概述维基百科(Wikipedia)创始人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

【www.nmgzasp.com--述职报告】

[吉米·威尔斯]

目录
  • 基本资料
  • 个人概述
  • 职业生涯
  • 个人荣誉
  • 个人影响
  • 人物评价
  • 相关链接 吉米·威尔斯 - 基本资料

    姓名: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
    生卒:1966年8月7日
    描述:维基百科创始人之一
    籍贯:美国

    吉米·威尔斯 - 个人概述

    维基百科(Wikipedia)创始人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

    作为一个免费的,由匿名的编撰人创建和编辑的网络百科全书,维基百科的道路并不平坦,

    吉米·威尔斯

    [智库|专题]。

    吉米·威尔斯 - 职业生涯

    wiki前的人生轨迹:

     

     

    1966年8月7日,吉米·威尔士出生于美国阿拉巴马州的汉斯维尔。
    1989年,威尔士从欧本大学的金融系毕业,后来他又取得了印第安那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期权定价。
    1994年,威尔士离开学术界决定从商,并前往芝加哥发展。在芝加哥的几年时间里,威尔士从事利率和外汇的投机,发了一笔大财。
    1998年,威尔士移居圣地亚哥并开了一家网络公司。

    wiki后的人生轨迹:
    1999年10月20日,价值1250美元的32卷本《大英百科全书》全部上网,供人们免费查询与下载。这在当年是轰动一时的新闻,经全球1200多家媒体报道后,竟在一天之内惹来1500万的汹涌人流,令刚刚开通的网站顷刻间崩溃,两个星期内都无法正常运转。 《大英百科全书》网络版的免费午餐没有持续太久,两年后,由于网络广告发展艰难,《大英百科全书》不得不放弃“免费”的承诺,宣布向个人用户收取60美元的年费。于是,吉米·威尔士诞生了建立一个真正“开放、免费”的网络百科全书的的想法。

    吉米·威尔士与当时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哲学系博士生拉里·桑格合作开发了免费的在线百科全书Nupedia。一开始,他们显然对百科全书抱着敬畏之心:Nupedia百科全书的条目全部由具有专业背景的专家和学者编写,战战他们兢兢地按传统百科全书的规矩,列了知名学者的花名册,设置了7道编校程序细细把关,每个编写者还必须传真自己的学位证书验明正身,但时间很快证明了他们的不自量力——18个月的努力和25万美元只换来了12个词条。 这次的失败令吉米·威尔士认识到百科全书的水有多深,像《大英百科全书》那样的精英路线显然走不通,

    不久,他发现了Wiki——一个源代码开放的合作软件:Wiki一词来源于wee kee wee kee.

    1995年,wiki技术的创始人美国人沃德·坎宁安开发了这种在Web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的社群协作式写作技术的时候,把这句意为“快点快点”的夏威夷语缩略成了现在广泛使用的wiki。而wiki从技术变成了维基百科全书则是在6年之后,吉米·威尔士决定应用这种技术,开拓一部人人可书写的百科全书。

    2001年1月15日,英文版的维基百科全书正式问世了。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维基的条目达到了200条,一年之后增加到1.8万条。

    2004年9月,维基百科全书的条目达到100万条,此时它的投资总额达到了50万美元,其中大部分是威尔士的个人投资。 对此威尔士如此表达:“用世界上每一种语言免费传递一个完整而全面的百科全书,即使最贫穷和最受压迫的人也能轻松查阅”。

    2004年7月,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在一次访谈中明确对封锁问题表示:“如果封锁维基,将是对审查者的极大讽刺,因为我们不是他们宣称的任何一种审查对象;审查维基等于承认,恰恰是中立的事实资料令其担惊受怕。我们不是政治宣传机器,我们不是网络****,我们不是***。我们是一部百科全书。”

    2005年8月5~7日 吉米·威尔士出席在德国法兰克福青年旅舍举办的维基百科大会,维基百科大会开场时像个夏天朋友们的聚会。来自50多个国家的400多个维基人从电脑屏幕背后走出来聚首讨论维基百科的发展,解决问题。从印度到中国,从以色列到莫桑比克。创始人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对此评价:“惟一缺代表的是南极洲。”


    2005年10月,吉米·威尔士在突尼斯“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中发表演讲。

    吉米·威尔斯 - 个人荣誉

    维基百科(Wikipedia)是目前当红的免费线上百科全书,每个人只要遵守一定规范,都可以在该网站上参与讨论与编写词条,网站营运资金来自各方捐赠的小额款项。
    维基百科英文版从2001年开始运转,目前在全球约有210多种语言版本,共有超过350万篇词条,其中英文版至今约有超过106万篇词条,中文版目前也有6万2千多篇词条。

    在词条编写的过程中,社群成员可以相互讨论,如果发生编辑战,该篇词条就会被管理员暂时保护,等讨论取得一定共识后可申请重新开放编写。在内容的产出方式上,维基百科改写了特定权威性单位才能编撰百科全书并获得重视的惯例,编辑权的释出与社群共同参与是其知识产出过程的特征。

    不过在维基百科中,并非已全然解构了编辑权的集中化现象,其编辑社群中1.9%的人参与73%内容的编写,50%的人只参与0.7%的内容产出。尽管如此,维基百科依然被视为创新的网路应用模式。

    吉米·威尔斯 - 个人影响

    2006年,尼葛洛庞帝的100美元笔记本项目决定预装维基百科,对此吉米·威尔士表示:“我们很高兴能够在100美元笔记本提供我们的内容。100美元笔记本电脑本身是为全球贫困地区的学生带去知识,大家知道并不是每个地区都可以进行网络连接的,所以我们这里提供线下版本的维基百科,这也是维基百科作为传播知识这一功能上的核心任务。”

    2006年8月,出席香港维基年会.中文维基年会,是由中文维基百科主办的维基人会议。第一届将在2006年8月26日至8月27日,中文维基百科在创立接近4年后首次在香港召开跨地区性的大会,探讨未来的发展策略以及促进世界各地的中文维基人交流。

    吉米·威尔斯 - 人物评价

    2006年初,吉米。威尔士发出个人呼吁:

    维基百科创办人吉米威尔士的个人呼吁

    (中文版本)

    维基百科上线即将迈入第6个年头,我希望花一些时间请求您帮助我们的任务继续走下去。维基百科正面临新的挑战,也有许多新的机遇,而这两者都需要大笔的经费。维基百科建基于一个非常草根的理想,我们大部分人一直都有的梦想:了解网络世界可以变成什么样子、应该变成什么样子。数以千计的人们,来自世界各地、各种文化背景,一起和谐地致力于自由分享清楚的、有事实根据的、不带偏见的资讯……一个简单而纯洁的渴望,让世界变得更好。这对于日益肤浅、专擅及反智的文化是一个直捣核心的剧烈冲击,它同时也在根基上冲击了“网络世界是充斥仇恨辩论及烽火漫天”的假设。维基百科本身就是最好的反驳。

    目前的结果还满成功的。这要感谢很棒的志工们,他们创造并且管理这个巨大的数据库,我们现在是世界前30大的网站,网站流量还在持续增加。在此同时,我们的压力也随之日增,包括在组织上的压力、也包括服务器所承受的与管理上的压力。为了让维基百科继续往前走,我们需要一般人(例如您)的帮助──如果您与我们分享共同梦想,希望可以给地球上每个人都有一部免费百科全书。

    2005年,我们在页面浏览数上的成长达到6倍,花费不到美金750,000元。为使网站持续并且运作良好,我们需要更多钱。随著我们的成长,有另一个美好的事情是它给了我们一个真正的机会,过去我们募款仅为使维基百科在网络上继续存在,现在我们募款的用途将延伸到网络之外。

    记者们一直问我为什么我要做这件事?为什么维基人要做这件事?我想您应该知道为什么。我不能代替每个人说话,但我可以代表我自己。我做这些是为了使非洲的孩子们可以使用由我们社群所产制的免费教课书与参考资料,然后利用这些东西改变他周遭的贫穷环境。对这个孩子而言,网络上的一个网站并不足够,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形式,能够让我们的作品可以实际上为他们所用。我这也是在为我自己的女儿所做,我希望在她的成长环境中,文化是免费的、而非专属于任何人,知识是掌控在每个人手里,人们可以采纳、修改并且自由地分享各种知识,而不需要经过任何人的允许。

    我们已经赢回网络。由于你的帮助,我们可以赢回世界。

    敬请考虑慷慨解囊。
    。。。。。。。。。。。。。。。。。。。。。。。。。。。。。。。。。。。。。。。。。。。。。。。

    英文版本:

    A Personal Appeal from Wikipedia Founder Jimmy Wales

    We are soon entering our 6th year online, and I want to take a moment to ask you for your
    help in continuing our mission. Wikipedia is facing new challenges and encounter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both are going to require major funds.
    Wikipedia is based on a very radical idea, the realization of the dreams most of us have
    always had for what the Internet can and should become. Thousands of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from all cultures, working together in harmony to freely share clear, factual,
    unbiased information… a simple and pure desire 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This is a radical strike at the heart of an increasingly shallow, proprietary and anti-
    intellectual culture. It is a radical strike at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Internet has to be
    a place of hostile debate and flame wars. It is an appeal to the best within all of us.
    The result so far has been wild success. Thanks to the wonderful volunteers who have
    created and managed this vast resource, we are now one of the top 30 websites in the world
    … and traffic growth continues. The pressures on us increase daily, pressures of
    organization, of servers and server management. In order for Wikipedia to move forward, we
    need the help of ordinary people like you, people who share in our dream of a free
    encyclopedia for every single person on the planet。
    In 2005, we achieved 6-fold growth in pageviews with spending of less than $750,000. We
    will need a lot more this year just to keep the site on the air and performing well. But
    the wonderful thing about our growth is that it gives us a real opportunity to extend our
    fundraising beyond just what we need to stay on the air.
    Reporters are always asking me why I’m doing this, why Wikipedians do this? I think you
    know why.
    I can’t speak for everyone, but I can speak for myself. I’m doing this for the child in
    Africa who is going to use free textbooks and reference works produced by our community and
    find a solution to the crushing poverty that surrounds him. But for this child, a website
    on the Internet is not enough; we need to find ways to get our work to people in a form
    they can actually use.
    And I’m doing this for my own daughter, who I hope will grow up in a world where culture
    is free, not proprietary, where control of knowledge is in the hands of people everywhere,
    with basic works they can adopt, modify, and share freely without asking permission from
    anyone.
    We’re already taking back the Internet. With your help, we can take back the world.
    Please consider a generous donation to the Wikimedia Foundation.

    吉米·威尔斯 - 相关链接

    什么是Wiki

    WIKI概念发明人:Ward Cunningham沃德·坎宁安

      Wiki--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Wiki站点可以有多人(甚至任何访问者)维护,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者探讨。
      Wiki指一种超文本系统。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有人认为,Wiki系统属于一种人类知识网格系统,我们可以在Web的基础上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而且创建、更改、发布的代价远比HTML文本小;同时Wiki系统还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为协作式写作提供必要帮助;最后,Wiki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Wiki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与其它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有使用方便及开放的特点,所以Wiki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领域的知识。

    Wiki的特点

    使用方便
      维护快捷:快速删除、存取、更改超文本页面(这也是为什幺叫作“wiki wiki”的原因)。
      格式简单:用简单的格式标记来取代 HTML 的复杂格式标记。(类似所见即所得的风格)
      链接方便:通过简单标记,直接以关键字名来建立链接(页面、外部连接、图像等)。
      命名平易:关键字名就是页面名称,并且被置于一个单层、平直的名空间中。

    有组织
      自组织的:同页面的内容一样,整个超文本的组织结构也是可以修改、演化的。
      可汇聚的:系统内多个内容重复的页面可以被汇聚于其中的某个,相应的链接结构也随之改变。

    可增长
      可增长:页面的链接目标可以尚未存在,通过点击链接,我们可以创建这些页面,从而使系统得到增长。
      修订历史:记录页面的修订历史,页面的各个版本都可以被获取。

    开放性
      开放的:社群的成员可以任意创建、修改、删除页面。
      可观察:系统内页面的变动可以被访问者观察到。

    Wiki与Blog的区别

    Wiki站点一般都有着一个严格的共同关注,Wiki的主题一般是明确的坚定的。Wiki站点的内容要求着高度相关性。最其确定的主旨,任何写作者和参与者都应当严肃地遵从。Wiki的协作是针对同一主题作外延式和内涵式的扩展,将同一个问题谈得很充分很深入。 Blog是一种无主题变奏,一般来说是少数人(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人)的关注的蔓延。一般的Blog站点都会有一个主题,凡是这个主旨往往都是很松散的,而且一般不会去刻意地控制内容的相关性。
    Wiki非常适合于做一种 “All about something”的站点。个性化在这里不是最重要的,信息的完整性和充分性以及权威性才是真正的目标。Wiki由于其技术实现和含义的交织和复杂性,如果你漫无主题地去发挥,最终连建立者自己都会很快的迷失。 Blog注重的是个人的思想(不管多么不成熟,多么地匪夷所思),个性化是Blog的最重要特色。Blog注重交流,一般是小范围的交流,通过访问者对一些或者一篇Blog文章的评论和交互。
    Wiki使用最多也最合适的就是去共同进行文档的写作或者文章/书籍的写作。特别是技术相关的(尤以程序开发相关的)FAQ,更多的也是更合适地以Wiki来展现。 Blog也有协作的意思,但是协作一般是指多人维护,而维护者之间可能着力于完全不同的内容。这种协作在内容而言是比较松散的。任何人,任何主体的站点,你都可以以Blog方式展示,都有它的生机和活力。

    Wiki发展历史

      Wiki的历史还不长,无论是Wiki概念自身,还是相关软件系统的特性,还都在热烈的讨论中;所以怎样的一个站点才能称得上是一个Wiki系统还是有争议的。与Wiki相关最近出现的技术还有blog,它们都降低了超文本写作和发布难度。这两者都与内容管理系统关系紧密。第一个Wiki 网站诞生于1995年,Ward Cunningham 创建,作为波特兰的模式仓库的模式定义和讨论的交互性场所: http://c2.com/ppr/;而其根源可以上述到1972年卡耐基-梅隆大学的 ZOG 数据库系统。
      1995年Ward Cunningham为了方便模式社群的交流建立了一个工具-波特兰模式知识库(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在建立这个系统的过程中,Ward Cunningham创造了Wiki的概念和名称,并且实现了支持这些概念的服务系统。这个系统是最早的Wiki系统。从1996年至2000年间,波特兰模式知识库围绕着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不断发展出一些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从而使Wiki的概念不断得到丰富。同时Wiki的概念也得到了传播,出现了许多类似的网站和软件系统。

    1995年3月25日 维客历史正式开始
    1995年5月1日“模式名单的革新”发布。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维客网站,是对“波特兰模式知识库”的一个自动 补充。网站发布之初,便立即在“模式社区”(pattern community)中获得成功。该网站定位的演变历程;1995年 模式社区及其他们的资源和应用;
    1996年 普通设计、建筑以及方法;
    1997年 从人和组织的角度看待规划设计;
    1998年 偏激的规划设计;
    2000年 维客本身;
    2003年 维客、社会学等。社区引入并保留的概念创新:
    1994年 “近期访问者”(RecentVisitors)、“人物索引”(PeopleIndex);
    1995年 “并不时新的变化”(NotSoRecentChanges);
    1996年 “丝线模式”(ThreadMode)、“丝线模式无益”(ThreadModeConsideredHarmful )
    1996年 “维客分类”(WikiCategories);
    1997年 “路线图”(RoadMaps);
    1999年 “更改概要”(ChangeSummary)(虽未继续下去,但却带来了快速变化〔QuickChanges〕);
    1999年 “随机页面”(RandomPages);
    1999年 “(月度)变化”(ChangesIn )页面出现(“并不时新的变化”分离出去per)

    Wiki技术和规范
      wiki是任何人都可以编辑的网页。在每个正常显示的页面下面都有一个编辑按钮,点击这个按钮你就可以编辑页面了。有些人要问:任何人都可以编辑?那不是乱套了么?其实不然,wiki体现了一种哲学思想:“人之初,性本善”。wiki认为不会有人故意破坏wiki网站,大家来编辑网页是为了共同参与。虽然如此,还是不免有很多好奇者无意中更改了wiki网站的内容,那么为了维持网站的正确性,wiki在技术上和运行规则上做了一些规范,做到既持面向大众公开参与的原则又尽量降低众多参与者带来的风险。这些技术和规范包括:

    1、保留网页每一次更动的版本:即使参与者将整个页面删掉,管理者也会很方便地从纪录中恢复最正确的页面版本。
    2、页面锁定:一些主要页面可以用锁定技术将内容锁定,外人就不可再编辑了。(虽然wiki都有这个功能,但我看到使用它的甚少,这可能跟w iki倡导的精神相违背吧)。
    3、版本对比:wiki站点的每个页面都有更新纪录,任意两个版本之间都可以进行对比,wiki会自动找出他们的差别。
    4、更新描述:你在更新一个页面的时候可以在描述栏中写上几句话,如你更新内容的依据、或是跟管理员的对话等。这样,管理员就知道你更新页面的情况。
    5、IP禁止:尽管wiki倡导“人之初,性本善”,人人都可参与,但破坏者、恶作剧者总是存在的,wiki有纪录和封存IP的功能,将破坏者的IP纪录下来他就不能在胡作非为了。
    6、Sand Box(沙箱)测试:一般的wiki都建有一个Sand Box的页面,这个页面就是让初次参与的人先到Sand Box页面做测试,Sand Box与普通页面是一样的,这里你可以任意涂鸦、随意测试。
    7、编辑规则:任何一个开放的wiki都有一个编辑规则,上面写明大家建设维护wiki站点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任何地方都是适用的,

    全科知识

    《吉米·威尔斯》(http://www.lp1901.com)。

    WIKI的来源
      WIKI概念的发明人是Ward Cunningham,该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原本是“快点快点” (quick)的意思。

    最早的Wiki系统
      1995年沃德·坎宁安为了方便模式社群的交流建立了一个工具-波特兰模式知识库(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在建立这个系统的过程中,沃德·坎宁安创造了Wiki的概念和名称,并且实现了支持这些概念的服务系统。这个系统是最早的Wiki系统。从1996年至2000年间,波特兰模式知识库围绕着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不断发展出一些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从而使Wiki的概念不断得到丰富。同时Wiki的概念也得到了传播,出现了许多类似的网站和软件系统。

    世界上最大的Wiki系统
      维基百科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Wiki系统,它是一个基于Wiki和GNU FDL(GFDL)的百科全书网站系统,致力于创建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该系统于2001年1月投入运行,2001年2月超过1,000条条目,2001年7月超过10,000条条目,至2005年3月,英文条目已经超过500,000条。维基百科条目的迅速增长说明了维基百科系统的健壮,也说明了Wiki的概念是经得起验证的。

    相关条目:

    维基概念的的发明者:沃德·坎宁安

    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维基百科

    维基百科的创始人之一:吉米·威尔斯

    WIKI时代的到来:玩Wiki开始成为时尚

    WIKI玩法的初探:玩转WIKI心得

    香港举行中文维基年会:2006中文维基年会

      

      

    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维基百科创始人之一

    互联网摘录相关文章

    维基百科的标志:知识下放

      
      “好用。”网友小夏这样简单而直接地回答她关于“维基百科”的使用感受。今年7月她在翻译文章时,需要一些关于普罗提洛《九章集》的资料。“
      
      图书馆的工具书我查过,大概是因为我要的东西太生僻,或是我对这个领域不够了解,结果很不满意。但在英文的维基百科网站上,我得到了很多有益的资料和链接。”
      
      对于许多网民而言,使用Google、Yahoo这样大而全的搜索引擎,面对海量的搜索结果,仍然占他们目前搜索行为中的大部分。然而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在需要一些专业化、精准化的答案与解释时,已经越来越频繁地使用“维基百科”。
      
      由吉米·威尔斯等人创办的维基百科(www.wikipedia.org)诞生于2001年,现在已经有50种语言版本,超过110万个条目。该网站的全部条目都由维基百科社群的成员免费编写,任何条目都可以编辑。这部内容开放的网上百科全书,显然已经是世界上成长速度最快、更新最快的百科全书。
      
      在线百科全书并不是件新鲜事,维基的最大特点是敢于把百科全书的编纂权“下放”给普通人——虽然,这些“普通人”中许多是有着高等学历、乐于在网上分享知识的人们。
      
      起初,人们最大的疑虑便是:这样的百科全书能可信吗?然而,维基百科的思想是“更多的眼睛发现更多的错误”。维基技术保证每次修改的历史记录都被完整保存,读者也可看到对一个条目不同的解释方式并最终自己判断选择。在社群的自我监管及网民的反馈机制作用下,维基百科不仅显示出了它更为专业的、更有价值的搜索结果,更由描述争论、反馈更新的过程,折射出人们思想的发展脉络。
      
      话语权的下放,使更多人贡献出了自己的大脑,而草根力量的上行,也在自主汇聚而形成社会性大脑,组合、过滤、分享与管理知识。或许在如今这样一个时代,人们需要的并不仅仅是对于一个条目生硬而晦涩、简练而冰冷、并且年代久远的定义,而是更具体的阐释与例子、更明晰的思想脉络甚至更多的交锋意见,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做出判断。

    国内Wiki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探析

    来自:价值中国网
      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浪潮,把20世纪末期在企业内部广泛应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领域的协同设计和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概念推广到网站的应用,让广大互联网用户协同参与到内容的收集、编辑和传递之中。近几年来这种被称为Wiki的网络技术与服务,已成为互联网新时代象征的Web 2.0的后起之秀,它把“人人参与”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至。现在,Wiki网站及其使用者已遍布世界各地。

      在我国,当Web 2.0“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时候,相比“千树万树梨花开”的Blog,Wiki还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在由中国互联网协会发起并作出的《2005-2006中国Web 2.0发展现状与趋势调查报告》中,根据对有效样本2689份的统计,在用户使用过Web 2.0服务的人数中,Blog占了71.9%,Wiki只占13.6%。此外 ,从新浪科技《白银时代》栏目不久前连续对相关Wiki网站负责人及Wiki爱好者的访谈实录及笔者的网上搜寻中可以看出, 在目前国内已有的Wiki网站中,倾向于做百科知识库的有网络天书、维库和互动在线等,条目数量约都在数万条以内;倾向于做专业知识领域的有天下维客、IT百科等;其他属特色专题类的有职业百科及旅游的、美食的Wiki站点;还有少数是自称为Wiki但仅设框架尚无内容或找不到服务器的站点。总的看来,目前国内不管是Wiki网站自身的数量与规模,还是用户参与的数量与贡献,都是处于初创的幼稚阶段。但就像新发的竹笋可以拱动块石一样,幼稚的东西往往最具生命力。Wiki将以下列的独特优势,而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并将越来越拓展它的“用武之地”。

      Wiki是廉价的、可扩展和易于维护的。它不需要大规模的软件部署,就可以很好地与已有网络基础设施连接。它使用了简化的语法,替代复杂的 HTML,加上 WEB 界面的编辑工具,降低内容维护的门槛;它能快速创建、存取、更改超文本页面,还直接以关键字名来建立链接;对页面的链接目标可以尚未存在,通过点击链接来创建这些页面,从而使系统得到不断增长;由于清除垃圾文字、广告是那么的容易,最终剩下的将是最有意义的内容和最好的参与者。
      
      Wiki是开放的、可观察和易于使用控制的。它基于Web,在使用时不需要多少学习时间,并允许用户决定内容的相关性,任意创建、修改、删除页面。同时,通过文本数据库或者关系型数据库实现了版本控制,系统内页面的变动还可以被访问者观察到,并可随时找回以前的版本,也可和以前的版本进行比对。版本控制既使多人协作成为可能,又保护了保存的内容不会丢失。

      Wiki还具有自组织、可汇聚和重现的能力。如企事业单位使用Wiki,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创建自己的网站结构,而不是如其它内容软件须接受开发商强加的结构。同页面的内容一样,整个超文本的组织结构也是可以修改、演化的。系统内多个内容重复的页面可以被汇聚于其中的某个,相应的链接结构也随之改变。与内容管理软件的工作流结构相比,Wiki固有的协作性质能实现快速的信息整合,且传统的管理工具也根本不能重现Wiki所创建的协作和参与环境。

      古人云“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Wiki作为社会性的软件与技术,其蕴含的"与他人同创共享"的理念中最重要的是奉献和付出。从服务社会的角度看,Wiki最适合于做百科全书、知识库、书面研讨会、共笔论著社或整理某一个领域知识等集体性工程。从服务企事业单位的角度看,则可以适合于企事业管理的内部和外部的许多应用中,如内部的人际管理、决策管理、知识管理、绩效管理和教学培训管理等;外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才选聘工作、市场和销售管理中的相关工作以及对外关系的管理工作等。

      为了迎头赶上国外Wiki、特别是维基百科如火如荼迅猛发展的趋势,我们应针对国内Wiki起步较晚、影响力尚弱以及市场经济中人们竞争压力大的现实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有力措施,把握好正确的前行方向,以不断促进Wiki事业的蓬勃发展。

      首先应当让Wiki的技术与服务进入可应用领域,如相关企事业单位、教育科研系统等。企事业内部应Wiki技术建立知识库及涉足相关的经营管理,是较易施行与取得成效的,因在组织中的各类人员都有热衷参与、实现自我价值的兴趣和动力。教育科研系统不仅可应用Wiki技术进行知识的储备与管理,而且还可成为教学科研及成果交流的有效工具。

      其次是现有的Wiki网站若是财力有限,可先专注于某一领域的百科,努力把它做全做精,并搞好科学设置与精确搜索。如做IT百科,可将频道分析为软件百科、硬件百科、网络百科、数码百科、电信百科等,各个百科聚合成IT百科的首页,各个百科的经典条目和最新条目又同时散布在各个频道之内,并配置以精确的搜索功能。这样就可在较短的时期内聚集起相当的人气,从而为商业性的盈利奠定基础。因为只有对正在忙于事业与学业的该领域中的人们有所助益,作为反馈,用户们才会舍得花费部分精力无偿为网站贡献资源和信息。

      然后是目标瞄准大百科的Wiki网站,由于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是短期内就能一蹴而就的,必须要有一定资金的支持。若有风险投资家的慧眼看到中国Wiki的发展潜力而大胆“出手”;若有雄心壮志的Wiki网站经营者在资金支持下想方设法进行宣传、推广和引导,以后在满园春色的Web 2.0中占据黄金地段的日子必将到来!

    维基新闻中文版正式开通

      经过15天的公开投票(2006年2月25日—3月10日),美国维基媒体基金会(Wikimedia Foundation)的批准,维基新闻中文版( http://zh.wikinews.org )2006年3月13日正式开通。维基新闻Wikinews是于2005年11月底开始运营的,中文版是其第20个开通的语言版面. 维基新闻中文版也是继天书通讯( http://news.cnic.org )之後开通的第二个采用维客(wiki)技术的资讯新闻报导类站点。相对于有影响力的维基百科,wikinews还是处于较小规模,已经迅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但中文版的推出,对维基媒体所有计划的影响无法预测。

    亚马逊采用wiki介绍商品知识

      刚才看到一则消息:http://www.businessweek.co... ... 005/11/wikizon.html ,说的是亚马逊开始给他的商品页面加入ProductWiki的功能,看起来也许很是稀松平常,可在笔者看来,这意味着电子商务网站正式进入了web2.0的新战场。

      大家也许纳闷,这wiki跟商品扯上什么关系呢?wiki不是大家来写百科全书的吗?非也,wikipedia比较出名,大家东施效颦而已,其实wiki非仅仅做百科一用,跟垂直行业一结合就能出一个新用途。就举买东西来说,买家A要买一样东西,比如mp3,所谓买家不如卖家精。A对mp3不熟悉,不知道这东西都干什么用的,规格有什么,什么牌子好,那么他有几条路,找几个熟人问问,上网上去找相关知识。这个知识一些最基本的信息,还有如果A对mp3的历史或者任何mp3的东西感兴趣,那可能要去查找的东西和去问的人更多了,也许根本就找不到相关信息。围绕着mp3非仅仅商品价格、品牌等基本信息,还应该有任何可以相关的信息。

      而b2c,c2c网站在每个商品开通wiki功能的时候,就很有意思了。我针对mp3这个东西,我可能会从厂家的分类获得知识索引,也许会从技术方面获得mp3相关的应用等等。也许A就通过这个知识自己在爱车上也能够播放ipod音乐。

      举的这个例子可能太过粗浅,大家可能不能深入理解,为何将会使得电子商务进入新战场呢?那么你看看Amazon.com目前还进行客户讨论和tag的 beta测试。前者形成了SNS,后者则使得商品属性多样化,这些都会和wiki结合起来围绕着商品这个中心。这里面可以做的文章,我想大家应该可以想象得到。Amazon.com开了这个头,ebay和alibaba也开始要跟上了。web2.0的战火终于从传统web媒体的blog烧到电子商务了!

      BTW:该事件对于我的深度撞击还在于,我目前负责构架和开发的一个特殊商品的网上交易系统(年前会完成初步版本),在设计中完全按照C2C,B2C+SNS+WIKI+TAG方式来设计的。


    出处: http://home.donews.com/don... 维基百科上乱写名人简历丢了饭碗   在线百科全书———维基百科(wikipedia)是一个开放的集体知识库,世界上每一个有联网计算机的人都可以参与编纂,与人分享自己知识。但是千万别乱写,美国一名男子就因为在维基百科上胡诌一名知名记者涉嫌暗杀约翰·肯尼迪案,为此不仅公开道歉,还丢了饭碗,而这一事件引发了维基百科的可信度危机。

    乱写名记简介丢饭碗

      这名38岁的男子名叫切斯,今年5月在维基百科的《田纳西新闻》前发行人、《今日美国》社论版前主编、退休记者席根塔勒(JohnSeigenthalerSr.)的个人介绍中写道,席根塔勒与美国前总统肯尼迪遇剌案有关,还说席根塔勒在1971年到1984年曾经住在苏联。席根塔勒日前查询维基百科发现自己的传记被加上这一段“未经证实”的内容后,向维基百科抗议,也表示要找出造谣的人。
      《田纳西新闻》11日引述了切斯的道歉声明,“我从新闻得知,席根塔勒先生要找出是谁写的,是我写的,所以我需要让他知道,特别是这并非有人刻意针对他而来,这是一个错得离谱的笑话。”
      切斯说,他不知道这个免费的在线百科全书被严肃认真地当作参考工具,乱写这些内容,只是要愚弄一名和席根塔勒家族熟识的同事。切斯道歉后,也辞去在田纳西一家物流公司的营运经理的工作,可算是损失不小。

    收紧编辑权维持匿名

      这起事件引起席根塔勒在《今日美国》报撰文批评维基百科的可信度,他说他是约翰·肯尼迪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的好友,也曾当过肯尼迪总统的行政助理,“让他们以为我涉嫌谋杀,这是最令人感到痛苦的。”席根塔勒说,他不打算对切斯采取法律行动,也支持不要对网络定下太多规范,但是他担心“维基百科让不负责的破坏者对任何人写任何他们想写的内容,却正招来对网络做更严厉的限制。”
      针对席根塔勒的批评,维基百科上周立刻做出回应,收紧编辑权,将原本开放任何网友都能新增和修改百科内容的做法,改为新增内容必须先登记注册使用者名称,或是修改既有内容则不需要登记。
      维基百科创办人之一吉米·威尔斯(JimmyWales)说,他们希望要求注册能够限制新增词条,同时维基志愿者们将加强审查,以提高维基百科的品质。不过,席根塔勒认为,即要求使用者注册,仍然无法避免某些人在上面刻意造谣诽谤。即便如此,威尔斯表示,维基百科仍将维持匿名性原则,整体的运作政策也仍然不变。

    第一次危机

      维基百科的开放性之前就曾遭到批评终将引来这类的诽谤造谣,一个名为“观察维基百科”网站站长布兰特就说,“根本问题在于,不论是维基媒体基金会(Wikime-dia)的信托人或者与维基百科有关的义工,都不认为他们对内容有责任”,此外,“任何人都可以编辑词条,意味着无法保证你阅读的任何词条没有被出于恶意的编辑过。”
      市场调查公司“皮尤研究中心”暨美国生活计划研究顾问康恩斐认为,除了近日的争议外,维基百科已经成为一个传奇成功故事,它与Google在搜索引擎领域一样,已经成了网络百科的同义词。不过他也认为,“这次是第一次危机,但是有危机就有成长。”
      席根塔勒先生在维基百科的资料已经更正,它提醒着人们:我们生活在一个新媒体的时代,新媒体给了全世界感知的良机,同时也给匿名的恶意中伤提供了滋生的沃土。

    维基百科:人人都可以是权威

      维基百科作为一家非盈利性的组织,于2001年1月成立。曾是一名期货和期权交易员的吉米·威尔斯萌生了这一想法,39岁的他曾称创办维基百科是为了推动互联网成为知识共享的平台。维基百科网站的正式员工只有3人。
      维基百科的宗旨是作为一个免费而且“来源开放”的多语言版本全球网络百科全书,网友可以以个人所知编写百科内容,内容维护主要仰赖一群义工过滤。
      正如其名“Wiki”在夏威夷语中所指的“快速”,维基百科迅速成长,根据尼尔森市场调查公司的调查,截至今年9月,美国有1270万名维基百科使用者,比去年同期增加300%,被评为全球最多人造访网站排名第35。
      维基百科至今词条超过200万个,其中英语版有85万个;共有200种语言版本,其中词条超过5万笔以上的有10种语言版本:英语、德语、法语、日语、波兰语、意大利语、瑞典语、荷兰语,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
      维基百科创办人之一威尔斯认为:“维基百科的最好内容,就是从辩论和对话过程中产生……部分最佳词条来自于与不认同的使用者的辩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是权威。

    原文网址: http://www.dfdaily.com/Rea...
    提高协作工作效率“Wiki”应用正向企业扩展   软件开发人员NicholasPisarroJr去年晚些时候看到他的第一个“wiki”网站的时候,他知道这个网站与他以前看到的网站不同。在这个网站,有一个称作“Wikipedia”的在线百科全书。自从2001年以来,有数千自愿者用50多种语言撰写了50万篇文章。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这个网站叫做“wikis”。wikis是一种共同创作的环境。人们要对这网站提供文章, 只需要点击一下“编辑此页”的按钮,然后开始输入文字就可以了  现在,Pisarro把“wikis”转变为他所创建的软件公司Aperture技术公司的一种工作方式。该公司的100多名雇员中有20几雇员使用“wikis”集体讨论问题、跟踪计划实施情况、撰写和编辑文件并且协调市场营销活动。这种做法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会议、电话会议和电子邮件往来。Pisarro说,“wikis”在协调工作方面比其他任何东西都好。因此,我们的工作效率更高了。

      “wikis”是1995年由俄勒冈程序员WardCunningham创建的。“wikis”这个名字是根据檀香山机场乘客班车的名字“Wiki-Wiki”(快)命名的。“wikis”是一种特殊的网站,不懂得编程语言奥秘的人也可以在上面发表文章。同样,任何人都可以对文章进行编辑。不过在企业应用环境中,访问是受到控制的。

      这是“wikis”正在向企业领域渗透的原因之一。主要wiki开源软件TWiki的制作者PeterThoeny称,自从2001年以来已经有3.5万人下载了TWiki程序。他的程序有三分之二用于企业,如沃尔特迪斯尼、SAP和摩托罗拉等。

      为了抓住市场机遇,新型企业Socialtext等公司正开始销售“wiki”软件。不过,“wiki”软件最终也许不会结合到像IBM的LotusWorkplace那样的协作软件中。同开源软件一样,“wiki”也许并不是一种商业产品,而只是具有改变市场的潜力。业内人士表示,“wiki”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发布新闻 维基媒体新尝试 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撰写新闻并投稿,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对撰写的报道进行修改与润色??这就是美国维基媒体基金会(Wikimedia Foundation)的“Wikinews(英文)”新闻网站。维基媒体基金会以成功组织了自由参加的在线百科全书“Wikipedia(英文)”而闻名,Wikinews则继承了Wikipedia的思路,其内容全部免费且版权自由。显然它使用了开放源代码的内容管理系统“Wiki”,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Wikinews。

    ■用图标表示报道“状态”


    图1:Wikinews首页(Main Page)
    左侧为“最新新闻”,右侧为“正在撰写和编辑的新闻”


    图2:可以编辑新闻草稿的文本框
    任何人都可以简单地进行编辑,完成后点击“Save page”

      Wikinews是于今年11月底开始运营的,到现在还不满一个月,目前为β版,只有几百条新闻。所提供的语言也仅限英语版与德语版。而百科全书现在已经有105种语言版本,总条目数量突破了100万。虽然与百科全书相比,Wikinews的规模还太小,但却迅速引起了国外媒体的关注,象“市民新闻是否将得以推广?”、“匿名会不会带来社会问题?”等(相关资料(英文))。在全球广泛开展业务的维基媒体联盟可能进入新闻领域,笔者从多方面对这一事件的影响、可能性及危险性进行了考察。

      让我们来具体地看一下Wikinews到底是什么。首先,打开首页后将会看见满眼的新闻标题(图1[点击放大]),点击其中的一个标题后显示新闻页面,可以看到“edit”的链接,再点击“edit”来到编辑页面,出现写有新闻草稿的文本框(图2[点击放大]),在这里可以对文章进行修改或增添,完成之后按“Save page”保存该页。编辑必须按照标明更改之处等一定规则进行,但基本使用方法与Wikipedia一致。

      另外在首页的右侧有“当前正在撰写的新闻”与“正在审查的新闻”,前者用红色图标表示,后者用黄色图标表示,从而使新闻的状态一目了然。这些图标的颜色根据草稿中输入的规定字符串(符号)变化,比如刚开始撰写的新闻是{{development}}、正在审查的新闻是{{review|~~~~}}(“~~~~”部分被换成用户名与时间戳)。成为审?对象的新闻被放在讨论页面上讨论,符合经3人以上同意等的一定条件后,符号就会改变,成为正式新闻,这时图标也会变成绿色。包括这些带符号的操作在内,在Wikinews上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访问。
    可靠性与完成度令人担忧

      看到这里,不禁浮起了这样的疑问:这样的过程向所有的人都开放会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必需的软件只有Web浏览器,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参与。登录所必需的也只是用户名、口令与邮件地址,如果某个带恶意的人撰写了虚假新闻,后果将不堪设想。

      实际上,对于这些问题,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前一个项目??百科全书“Wikipedia”已经给出了答案。从Wikipedia网站刊登的说明来看,完全可能出现某人撰写错误报道的情况。但实际上参加的人要多得多,错误马上就会被修正或是删除。最初的时候新闻质量肯定不尽如人意,但Wikipedia具有自我完善的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闻质量会日趋完美。这就是Wikipedia的原理所在(相关资料1(英文),相关资料2(日文))。

      Wikinews也采用了同样的流程。比如即使是刊登正式新闻之后又出现了新的不同意见、或是谁又添加了内容时,就会附带上相应的符号,显示“出现删除要求”、“信息可能有误,目前正在讨论”等,提醒读者注意。与此同时还会展开讨论,讨论的指针原则与Wikipedia一样为“保持中立立场”。这样通过众人的参与,在减少危险的同时,还会创作出个人无法完成的大作。

    ■跟Wiki一样与blog划清界限

      两个项目在版权政策上也保持步调一致。Wikinews/Wikipedia中所有的内容都以名为“GNU自由文档许可证(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的许可证为前提提供。采用的是不受专利权限制(in public domain)的作品,因此与其说是“用户报道自己的见解并面向公众发表”,莫如说是“参加联盟,并将自己的文章贡献给联盟”。所贡献的文章版权自由,任何人都可以修改或删除。反之禁止复制并发表受版权保护的作品。

      这样的做法与blog有天壤之别,这就是Wikipedia与Wikinews被称为开放源代码的百科全书与新闻的缘由所在,同时也与两个项目的根基??Wiki的思路极其相似。

      Wiki是Web内容的管理系统,原本是Ward Cunningham在“Wikiwiki web”网站使用的程序。Ward Cunningham已经公开了这一程序,目前安装在Perl等中的众多“Wiki clone”为免费提供。

      该程序的特点是在一个Web浏览器中即可完成Web网页制作与编辑操作。另外使用外形工具可以轻松完成网页之间的链接及制作标题、小标题、清单等,可谓是用于多人自由编辑、容易上手的协作工具与群件。Wikipedia就是由希望充分发挥这一软件特点的人们发明出来的项目,而Wikinews又是Wikipedia衍生出来的最新项目,因此Wikipedia与Wikinews秉承了Wiki的思路并不难理解。

      目前Wikipedia通过设置在佛罗里达州的9个Linux服务器运行,所有服务器的OS均为“Fedora Core”,内容管理使用了Wiki clone之一的“MediaWiki”,数据库为“MySQL”。负责Wikipedia的维基媒体基金会为非营利组织,活动资金由团体干部及其相关企业或普通公众捐助。

      这是一个从提供的内容、使用的系统,甚至组织者本身都全部开放、给人们留下独特印象的团体。今后,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新尝试“开放源代码的新闻”或许会象Wikipedia一样得到普及,坦率地说,笔者虽然无法预测它的将来,但今后肯定会予以密切关注。 全球最著名网络百科全书《维基》打造权威性 这部任何地球人都可上线修改的《维基百科全书》,在网上已是举世闻名,但为了摆脱“公共厕所”的调侃,“极客”们亟待树立知识的权威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向韶报道 即便在创始人吉米·威尔士的眼里,用因特网造就一部《维基百科全书》也是一个“极其疯狂的念头”。在并不缺乏疯狂念头的网络时代,许多创意在公众接受它们之前就已死去,但维基百科(www.wikipedia.org)却生存了下来,并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壮大着。它的成功在世界知识史上已经写下,而且正在书写一个独特的篇章。

      在争议中成长的维基百科一直不断地进行着自我完善。在获得了一定的认可之后,它又朝着另一高度——“权威”迈进。

      权威眼中的“公共厕所”

      自从3年多前诞生以来,维基百科完成的工作量是惊人的。这些工作何以完成?因为它的创始人相信,有一大批志愿者正在等待维基百科提供的这种机会。事实证明,这个判断是正确的,它的努力没有被人忽视。维基百科站点上的一个网页上列举了100多条来自《经济学家》《卫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华盛顿邮报》等全球著名媒体对于它的积极评论。显然,维基百科已经被许多国家的公众接受了。

      维基百科上的任何内容都是可以快速地无偿查阅的。每个人均可贡献,每个人均可索取,在这个系统里丝毫不受限制。在这个商品社会,维基百科的无偿浏览和免费下载简直就像大同世界。当然,恶意的破坏也会受到管制。

      那么,究竟是谁在充当维基百科的管理员呢?这些管理员又有怎样的才能,可以全天候地掌握包罗万象的信息变化呢?面对《国际先驱导报》的电邮访问,维基百科的创始人吉米·威尔士说,实际上这种“管理员”是不存在的。他这样解释维基的运作:“虽然任何人都能做出修改,但是有社群监管和评论的程序让维基百科在知识史上独一无二。任何重要的话题都经过了成百上千人的评论和审查,他们在讨论页面上共同协调,找到中立的方法来表达有争议的事物。”

      然而在权威人士的眼中,这种信息管理方式仍有问题,因为公众和媒体显然都欠缺严谨。一般来说,许多??正严谨的人则要求知道答案是正确的。

      罗伯特·麦克亨利,前任《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主编。他把到维基百科上了解某一话题以及确定某些事情是否属实比作“上公共厕所”:“它可能看起来非常脏,让人知道他应该非常小心;或者它看起来相当干净,因此人们会被一种虚伪的安全感所麻痹。人们无法确切知道的是,究竟是谁在他们之前使用了里面的设备。”然而可惜,多年与百科全书销售人员接触的经验告诉麦克亨利,人们似乎对答案的准确性不再苛求。

      200人的“极客”集团

      尽管有成千上万条失败的理由,而且离完美和成熟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维基百科已经突破了100万个条目,书写语言多达100种以上。据统计,其中英语占所有条目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德语、日语、法语、波兰语、瑞典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汉语的条目也在以加速度持续增长。

      可是无论哪种语言,网上的热点话题往往是跟风而动,维基百科的志愿者们如果也如此行事,那么所谓“百科全书”会不会蜕变成流行文化产品?对此质疑,威尔士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我们是一帮极客(geek,年纪轻轻便独树一帜的奇才)”。正是“极客”的存在,极大地丰富了维基百科中那些属于生僻领域的条目,让它在广度上获得了一定的优势。“越是对那种生僻话题感兴趣的人,越有可能成为维基百科的志愿者。”威尔士说。

      然而在内容深度方面,维基百科听到了批评的声音。就某些条目而言,麦克亨利对维基的评价是,“像一篇高中生刚好及格的作文”。事实是,读者在维基百科上看到的,只是最后一个修改者的观点。虽然在理论上查阅者能在讨论区看到每个条目的修改记录和相关讨论,然而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他们很容易在这种争论中迷失方向。

      无论未来如何改进,威尔士和维基百科的参与者都坚持认为,“中立”是成功的根基。然而记者了解到,在成百上千万曾为维基添加或编辑条目的人当中,其实有一个有大约200人左右组成的核心群体,他们互相熟知,有着事实上的决定权。这个小集团,能保证维基的“中立”吗?

      威尔士承认,这群人在某种程度上,自然成为了维基的主要决定力量。但这是一个相当开放、包容和多样化的社群。其实对自己的中立立场,这个核心群体也在不断质疑,并尽最大努力去包容各种各样的观点。“衡量我们工作的合理标准并不是完美的,而是一种‘参照过去’的原则。的确,我们的模式是不完美的,但我没有发现更好的模式,我们将继续追求改进的思路。”

      固定版本,免费发行

      维基百科每天都在上演无休止的“编辑战”,热点词条被人改了又改。颇感头痛的威尔士最近计划,为维基百科的一些条目创造“固定版本”,即由一些责任编辑鉴定过的版本。这无疑是个巨大的改变,但威尔士说,为了让维基获得它所需的权威,他愿意做出任何努力:“最终的方案还没有定下来,但它会是一个谨慎的、集体决策的过程。我们的最终目标是高质量,因而一定会通过不断改进方法来达到这一目标。”

      同时,维基百科近期还打算出版某一部分的内容,在非洲地区发行,以此作为实现“将一本免费百科全书放到每个地球人手中”雄心的一步。威尔士表示,“维基的在线版本将一如既往存在下去。即便是为了出版方便发行的固定版本,我们也没必要停止‘在线生产’”。

      【链接】《维基百科全书》

      维基百科是一个自由、免费、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协作计划,因采用WikiWiki技术而得名。WikiWiki是一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维基百科2001年由美国某小型互联网公司的CEO吉米·威尔士和拉里·桑格创建,由志愿者管理,每年营运资金在10万美元以内。资金主要来源于维基百科基金会,志愿者和少数非志愿者是基金会的主要捐助者。

      维基百科目前用100多种语言书写,其中最多的英语条目已超过10万。中文维基百科始于2002年10月底,条目现已接近1.6万。今年,德国某科技杂志把维基百科在广度、深度和内容的易理解度上,与另外两部著名的电子版百科全书Brockhaus和微软的Encarta进行了比较,结果是维基更胜一筹。

    MSN百科频道偷师维基 创始人称微软太无聊   微软的Encarta(MSN百科频道)宣布,它将在它的网络订阅百科全书服务中加入类似于Wiki(维基)的功能。Encarta欢迎来自用户的修改建议,但同时它也有自己的原则:

      Encarta与网络上其它公开内容的百科全书不一样,它不会立即将用户的变更显示出来。

      只有经过微软的编辑们审阅,采纳之后,变更才会在Encarta上实现。此时,读者可点击“编辑文章”链接继续他们的贡献。

      网站功能的强化对MSN订阅服务造成短时间的中断。在服务恢复之后,如果你意图作为一名未注册用户查访Encarta中的一篇文章时,你将收到网站的提示页面,建议你注册服务。

      Encarta会追随Wikipedia(维基百科)的足迹?

      上周五,Jimmy Wales--Wikipedia的创立者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表示两者并不相同,而且Encarta的运作模式并不可能像Wikipedia一样。

      问:你认为微软将投入足够的资金以压倒Wikipedia么?

      答:我觉得他们不可能雇用那么多的编辑来与Wikipedia几千名热心的志愿者竞争,而且也不可能有那么多人自愿参与到微软封闭的百科全书计划当中。谁会愿意给微软当志愿者让其赚更多的钱,而不愿意到Wikipedia,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呢?

      问:这是不是大公司商业化Wiki投资的开始?

      答:我始终认为wiki的编辑模式更值得推荐,且公司必须理解社区不是凭一已之力就可建成的。wiki编辑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但它需要参与者承担起自己的义务,真诚地呵护社区。

      问:Encarta在不久前才突破40000篇文章。这是否意味着它们看重的是文章的严肃及真实性,而Wikipedia更乐于刊登轻松,娱乐的内容?

      答:在我们超过500000篇的文章中(只算英语版的Wikipedia),当然有许多内容被人认为是肤浅的;但我想,你很难从Encarta中找到一篇文章我们没有的,而且通常我们是以更为全面的形式出现。

      他们经过了好长时间才达到40000篇的规模,因为他们采用的是已经过时了的经济生产模式--私有的内容加上昂贵的人力成本。不管怎么说,他们所做的明显在向Wikipedia看齐,但是实际上他们的模式不可能向我们靠近。用户提交的建议还需要微软的编辑复审,真是无聊。

    本文来源:http://www.nmgzasp.com/fw/37503/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