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5)


湖南 2019-11-21 08:10:46 湖南
[摘要][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5)]横空出世: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5)第5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1)话说毛泽东被迫离开定王台后,他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前程,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5)[智库|专题]。在生活费用已无保障的情况下,毛泽东又去查阅广告栏,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登出一则不收学费、膳食费用低廉的招生广告

【www.nmgzasp.com--湖南】

[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5)]

横空出世: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5)

第5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1)

话说毛泽东被迫离开定王台后,他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前程,

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5)

[智库|专题]。

在生活费用已无保障的情况下,毛泽东又去查阅广告栏,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登出一则不收学费、膳食费用低廉的招生广告,引起了毛泽东的兴趣。

毛泽东认为自己未来的职业适合于去教书。这时,他的几个朋友也来鼓励他,他们也想报考,并且指望毛泽东在入学考试时帮帮他们。毛泽东答应了。于是,毛泽东预先便写了3篇文章备考。毛泽东并不认为自己捉刀替朋友写文章,是不道德的行为。后来他在回忆往事中曾经对斯诺说,他只是把这这种小活动看做是事关友谊的不得已为之的小事情而已。

结果,20岁的毛泽东报考了湖南第四师范学校并顺利地被录取了。他的那两个朋友也一同顺利地进入了第四师范学校。

当年四师的校长在看到毛泽东的作文考卷后,大加赞许。他对同事们说:

“这样的好文章,我辈同事中又有几个能够做得出来?”

毛泽东的父亲也同意他进师范读书,就又给他寄来了钱。此后,在第四师范学校预科一班学习了一年。

2)

毛泽东1913年秋季进入四师。在这个学校中结识了不少良师益友,其中一个是他的同班同学周世钊,他们两人关系非常好,友谊维持了一生。另一个、也最重要的一个是他的恩师杨昌济。

周世钊,1897年出生于湖南宁乡,字惇元,又名敦元、东园。

杨昌济,字华生。1871年6月8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清泰乡板仓冲下屋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中国正统文化的熏陶。1898年进入岳麓书院读书,积极参加了谭嗣同、唐才常等在湖南组织的维新改良活动。

1903年3月,他同陈天华、刘揆一、李傥、石醉六等一起留学日本,启程前改名为杨怀中,表示自己虽然身在异邦,却心怀中华。他先后入东京弘文学院、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09年赴英国进修,专攻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1912年获文学学士学位。随后,先后在德国、瑞士考察了9个月。

杨怀中在考察活动结束后,回到了阔别10年的祖国。这位具有过激精神的绅士,因为提倡寡妇改嫁而震动了整个长沙。在长沙,他谢绝了湖南都督谭延闿聘请他为湖南省教育司长的邀请,立志于教育救国的事业。他当时写的一幅对联是:

自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

1913年,杨怀中应聘成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又应第四师范之邀,兼任该校修身课和心理课的教授。

1936年,毛泽东对斯诺说:

“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是杨昌济,他是从英国回来的留学生,后来我同他的生活有密切关系。他教授伦理学,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对自己的伦理学有强烈信仰,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

毛泽东在第四师范所做的课堂笔记《讲堂录》中所记录的修身课笔记,即是杨昌济所教。 杨昌济看到农家出身的毛泽东好学深思,文笔漂亮,成绩优异,十分赞赏。毛泽东对杨先生的渊博学识和诲人不倦也非常敬佩。

3)

杨怀中家在长沙板仓的天鹅塘。他的寓所门上,挂着一块1尺来长、3寸多宽的铜牌,上面用隶书镌刻着“板仓杨”3个大字。

在天鹅塘杨宅,毛泽东认识了杨怀中的爱女杨开慧。毛泽东第一次到杨怀中老师家,一进屋看见天真文静的杨开慧对着自己微笑,便不由自主地打了招呼。他们之间似乎是早已认识了一般。

杨开慧,1901年11月6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板仓,乳名霞,字云锦。父亲希望她像朝霞一样灿烂、火红、美丽。当父亲怀着救国救民的抱负,远涉重洋留学日本时,杨开慧还不满3岁。在母亲向振熙的抚养下,杨开慧在板仓乡下度过了童年。稍长,杨开慧便帮助妈妈干些家务,或跟着哥哥上山扒柴。

杨开慧7岁那年,杨怀中从国外来信,嘱咐向振熙,让杨开慧上学读书。于是,杨开慧进入与她家斜对门的杨公庙官立第40初级小学读书。山冲里本来不让女孩子读书,学校破例为杨开慧和另外6个女孩子办了一个班,首开板仓女孩子上学读书的先河。

杨开慧在杨公庙只读了3个学期,便转到离板仓5里多路的隐储学校。隐储学校比杨公庙小学大,图书也多。

辛亥革命后,杨开慧根据父亲来信的要求,和妈妈向振熙一起到离家20多里的衡粹实业女校读书,母女俩同校学习。妈妈读实习班,她读附设小学班。后来,她们又转到麻林桥附近的县立第一女子高小,一直读到毕业。

杨开慧聪颖好学,10岁时,已读了许多诗歌小说,她最喜爱的是古文诗歌《木兰辞》。后来她又阅读了不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打下了良好的文字功底,并练出了一手好毛笔字。1912年深秋,她曾给一个表姐写过这样一封信,可见她的文字功底之一斑:

我最爱之姐姐鉴:

许久未晤,甚以为念。近维起居多祜,学业日增为颂!妹现发头昏,且生痱子,请医诊治,总难见效。校中的课堆积,偶一思及,颇为之焦灼也。妹与吾姊至好,素承规劝,有暇望赐教行,以慰系念。天气将寒,惟珍重不一。此问大安

愚妹 杨开慧 书上

杨开慧随父母迁入长沙城后,就没有再进入学校,而是在父亲的辅导下进行自学了。

4)

1914年2月,湖南第四师范改制并入第一师范。 根据当局指示,湖南公立第四师范春季招收的学生和第一师范秋季招收的学生均编入一年级,分别编为6、7、8、9、10五个班级。毛泽东被编为仅有30名学生的一年级8班。和原来一师的学生相比,毛泽东等原四师的学生等于在一师多读了半年书。从此,毛泽东开始了他长达5年半之久的师范学习生涯。

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是一所免费的公立中等学校,主要培养小学教师。它也和中国的一切高等学府一样,一师是一所比较民主的开明的新式学校,它的条件和设备也都不错。毛泽东、周世钊和其他三四百名身穿蓝色毛纺制服的学生,以及杨怀中及历史教员黎锦熙、国文教员袁仲谦等人一起,都转入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杨怀中除了在湖南一师授课外,还在长沙第一联合中学、湖南商业专门学校等任教。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座落在湖南长沙南门外妙高峰下的书院坪。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教育基地,历史上叫做城南书院,是南宋理学家张南轩讲学的地方,与朱熹讲学的岳麓书院隔湘江相望。1903年,在城南书院的基础上,创办了湖南师范馆,辛亥革命以后,湖南师范馆改称为第一师范学校。

一师范面对滚滚北上的湘江水,隔江放眼,西岸便是郁郁葱葱的岳麓山。校园内树木葱郁,环境十分优雅。校舍是清一色的两层楼房,圆柱、拱顶,完全仿照西式建筑风格。学校正中一座大楼的顶端,镌刻着“湖南第一师范”几个醒目的大字。

第一师范的校训是“实事求是”。一师的教育方针包括“道德实践”、“身体活动”、“社会活动”,德育体育社会教育“三育并重”;学校还规定了校歌、校旗、制服。每当集会的时候,雄浑的校歌声总是在校园的上空激荡:

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

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

多才自昔夸熊封。

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

此时的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可谓人才荟萃,不仅拥有一批学识渊博、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的教师,而且,招收了一批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在湖南,堪称培养新青年的摇篮。

一师同四师的春季招生不同,是秋季招生。因此,毛泽东和其他四师转来的同学,须要重读半年预科。他被编入了预科第三班。

到了1914年秋,毛泽东才升入本科第8班。

1919年5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湘潭学友会合影,二排左三为毛泽东。

在这个学校中,毛泽东的早期思想,受到了杨怀中、徐特立、袁仲谦、黎锦熙、方维夏、王季范等教员非常大的影响。杨怀中、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几位老师的住处,是毛泽东常去求学问教的地方。

王季范,字立庵,1884年出生于一个小康家庭。父亲王文生,曾在东北任过小官吏,母亲文氏,乃文芝仪的次女,排行六,是毛泽东母亲的同胞姐姐、毛泽东的二姨妈。

王季范在家族同辈中排行第九,是毛泽东的表哥,毛泽东一直叫他九哥。王季范从小熟读经书,打下了良好的古典文学基础,他在长沙优级师范毕业后被聘到第一师范任教。毛泽东来到一师,他们俩既是亲表兄弟,又是师生关系。王季范对毛泽东不仅在经济上经常给予帮助,在学业上认真教诲。新中国建立后,王季范在北京大学任教授和国务院参事,直到1972年去世。

毛泽东与王季范(右二)

王季范辅导毛泽东阅读了《楚辞》、《昭明文选》、《韩昌黎全集》、《资治通鉴》以及曾国藩《家书》等古典文学书籍,为他不断提高古典素养打下了基础。

黎锦熙,字劭西,亦作邵西,号鹏庵;1890年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晓霞山下一个书香世家,人称“长塘黎氏”。他是语言文字学家。后来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教务长、校长。

黎锦熙仅仅比毛泽东大3岁多,却是毛泽东在省立第四师范、第一师范的历史和国文教员。毛泽东和黎锦熙常在一起谈论历史,臧否古今人物。二人真诚相交,情同挚友,形成了一种介乎师友之间的友谊。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与黎锦熙还多有往来,特别是解放初期,毛泽东经常一个人跑到黎锦熙家聊天,认为和他聊天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收获。

5)

在第一师范的老师中,杨怀中对毛泽东的影响最深。杨怀中的口才并不很好,但人品高尚,学识渊博,有比较注重实际,所以他授课受到学生的欢喜和尊重。

此时的毛泽东仍然很瘦,一双大眼睛显得炯炯有神。他的发式、手掌和鞋子都表明他是一位年轻的知识分子,一件灰色的长袍取代了肥大的粗布衫。他的言谈举止还是慢条斯理,他不是那种讲起话来滔滔不绝、指手画脚的学生,尤其是在师生或同学们聚会时,他更是很少说话。

毛泽东非常喜欢杨怀中的课。他在上课时,静心听讲,认真做笔记;课余时间或是进图书馆或是进阅览室阅读,或是找同学、老师交谈学问,他经常和同学蔡和森、萧子升、陈昌、罗学瓒等同学,一起到天鹅塘杨宅向老师请教各种问题。

毛泽东与同窗学友蔡和森、陈昌、张昆弟、罗学瓒、萧子升、萧子璋、周世钊等交往密切,志趣相投。这些人大多是从农村来的比较贫苦的青年,了解人民的疾苦。他们经常聚在一起,研究治学做人的道理,讨论个人和国家的前途问题。

罗学瓒,号荣熙,1894年出生于湖南湘潭县马家河南岸一个农民家庭。1913年在长沙明德中学毕业后,考入湖南第四师范,不久,转入第一师范,和毛泽东在第八班。

1911年,萧子升从东山考入湖南省立一师;1912年,他的弟弟萧子璋也从东山考入了湖南省立一师。毛泽东在长沙湘乡省中学时,已经先到长沙的萧子璋曾去看望过他。毛泽东由四师转入一师后,三人又同在一个学校学习。

蔡和森,原来复姓蔡林,名和仙,字润寰,号泽膺,学名彬。湖南湘乡县永丰镇人,生于上海。1913年秋考入湖南省立一师,被编入第6班。蔡和森和毛泽东一样,长于作文,而且词高意远,有独特见解。

张昆弟,1894年出生于湖南省桃江县板溪乡一个农民家庭。1913年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和蔡和森同在第6班。

[附注:毛泽东湖南一师第8班同班同学:

毛泽东、王鹏、王汝霖、邓光岳、田土清、田仁尊、陈拔萃、肖珍元、肖镇湘、李文明、李瑞纶、李育年、杨杰臣、张超、邹蕴真、孟宪慈、罗学瓒、罗翊吾、罗芳桐、周世钊、贺果、贺汝威、胡穆烈、胡光仙、胡德光、姜心培、夏明服、曾正邦、曾驱、童国安、廖衡。(共31人)]

杨怀中喜欢这些好学的青年,特别是毛泽东这位农民出身的学生。两代人之间几乎没有任何隔阂,经常一起纵论天下大事,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一师的老师徐特立也曾深深影响过毛泽东。

徐特立,出生于1877年2月1日,名懋恂,湖南长沙人。18岁开始当私塾老师。1910年赴日本考察教育。辛亥革命后,当选为湖南省临时议会副议长,不久辞职,创办了湖南长沙师范学校,并出任校长。被誉为教育界的“长沙王”。从1913年10月到1919年8月,徐特立一直在一师任教。

长沙中等学校的教师,多数保持着绅士派头,冬裘夏绸,衣冠楚楚,到学校上课要坐轿子。而徐特立总是夹着讲义,从荷花池到书院坪,徒步往返10余里,就是遇到风雨,也从不以轿代步。徐特立给毛泽东所在的一八班上课,以创办长沙师范的经历,作艰苦奋斗的例证,有人因此而讥笑他傻,说他是“徐二卤锅”。

下课后,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起来。毛泽东说:

“徐先生办长沙师范,不顾利害,不怕困难,牺牲自己的一切,干别人不敢干的事情,这是那些自命聪明,善于计算的人所不肯做的,所以笑他傻。徐先生常常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担在自己肩上,惯于摆烂摊子,没有一个钱的情况下,居然能创办出一个规模不小的师范学校,这真有镥锅的精神!这种对他的讥笑,实际上是对他的赞扬。”

有一次课后,徐特立在休息室看书,毛泽东走了进来,问道:

“徐先生,您读书的经验,可以谈一些出来让我们仿效吗?”

徐特立亲切地回答说:

“润之,我认为读书要守一个“少”字诀,不怕书看得少,但必须看通、看透。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来估量书籍的价值,要用笔标记书中的要点,要在书眉上写出自己的意见和感想,要用一个本子,摘录书中精彩的地方。总之,我是坚持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这样读书的结果,虽然进程慢一点,但读一句算一句,读一本算一本,不但能记得牢固,而且懂得透彻。”

毛泽东点头称赏,把徐特立的话牢牢地记在心上。

6)

从1914年冬到1915年9月,杨怀中倡导同事黎锦熙和学生毛泽东、蔡和森、萧子璋、陈昌等人在自己的住处浏正街李氏芋园组织了一个哲学研究小组。每逢星期六或星期日,这些人就到杨先生家中,由先生介绍和推荐读物,大家一起讨论有关读书心得和哲学。萧子璋回忆说:

“杨先生并不善于辞令,也不装腔作势,但他能得听讲者很大注意与尊敬,大家都佩服他的道德学问。毛泽东、蔡和森、陈昌等每逢星期日,便相率到杨先生家里去讲学问道,杨先生也很器重毛、蔡、陈等学生。”

通过同这些学生的接触,杨怀中对他们的家庭出身、个人经历和品德学问都十分了解。

1915年4月5日,毛泽东在杨怀中家谈起了自己的家世和经历。杨怀中问:

“韶山,就是南岳72峰之一呀,距湘乡不远吧?”

毛泽东说:

“对,我的家离湘乡一山之隔,我外婆家就在湘乡。”

杨怀中微笑着说:

“难怪你的语音里带有湘乡口音。”

“是的。”

毛泽东说:

“我们那里语言差别很大,当地有句俗话叫做:‘隔山不懂话,隔江难辨音’。”

杨怀中鼓励毛泽东努力学习,寄于期望。

当天,杨怀中在日记中记载:

“毛生泽东,其言所居之地为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仅隔一山,而两地之语言各异。其地在高山之中,聚族而居,人多务农,易于致富,富则往湘乡买田。风俗纯朴,烟赌甚稀。渠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农家也。然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毛生曾务农二年,民国反正时又曾当兵半年,亦有趣味之履历也。”

1915年4月4日,黎锦熙在日记中这样记载毛泽东和他的交往:

“4月4日星期日,上午润之来,阅其日记,告以读书方法。4月11日星期日,上午萧子升、润之及焜甫至,讲读书法。4月18日星期日,上午润之等相继至,共话宏文书社事。4月25日星期日,上午游园,润之来,告以在校研究科学之术。”

在学习上,毛泽东广泛而虚心地向他人请教,共同探讨问题。他认为,“学问”两个字组成一词是很有道理的。既要虚心好学,独立思考,又要好问,与人交谈讨论。这样才能真正取得学问。

据一师的历史老师黎锦熙1915年日记记载:4月4日始至8月29日这段时间里,毛泽东在星期六和星期日,到芋园黎锦熙住处拜访求教近20次,内容包括“读书方法”、“研究科学之术”、“改造社会事”、“学与政”等,

资料大全

《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5)》(http://www.lp1901.com)。毛泽东从黎锦熙那里受益匪浅。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国文老师袁仲谦,又名袁吉六,人称袁大胡子。袁吉六先生是湖南宝靖县人,清末考中进士,写得一手好字,做得一手好古文。在第一师范教书多年,也连续教了几年毛泽东所在班的国文。

袁吉六的教风甚严,作文限令学生写桐城派的古文。毛泽东原来推崇梁启超的文体,因袁吉六反对梁启超的那种半文半白的文体,毛泽东才不得不改变文风,开始熟读韩愈的文章,改作古文。毛泽东从旧书店买来《韩昌黎全集》,因纸张不好,错字很多,又借来好版本,一一校正,将书补充好。

毛泽东称赞袁吉六先生的“四多”,即多谈、多写、多想、多问,也赞赏他“文章妙来无过熟”的读书方法。袁吉六先生也最喜欢他的这个学生,夸奖他的文章“大有孔融之意”,周末还找毛泽东到自己的书房谈话。

毛泽东原来还比较听从袁吉六的话,后来,对他守旧而专制的作风越来越反感。有一次刚开学,袁吉六在教室监督作文,毛泽东在题目下面写了一句:“某年某月某日第一次作文”。袁吉六先生看了极不赞成,他说,我没有要你写这句话就不要写,命毛泽东重抄一页。经过两次催问,毛泽东都没理会。袁吉六气冲冲地跑过来,将毛泽东的这一页撕掉了。毛泽东站起来,质问袁先生,并要同他一起到校长那里去讲理。袁吉六无言以对。毛泽东重写了一遍,仍然保留了那一句。

尽管如此,由于毛泽东的古文写得好,袁吉六对他还是很器重,认为他是一个有才华、有胆识的“特殊学生”,经常辅导毛泽东作文,并借书给这位特殊学生阅读。建国后,袁家还保留着毛泽东当年借书的两张便条。

1915年2月24日,毛泽东由湖南第一师范回家过春节,来到外婆家,他在给七舅父、八舅父拜年时,顺便归还了借文运昌表哥的、他已经读过无数遍、在手里放了整整5年的《盛世危言》、《新民丛报》及其它书籍,还留下一张写给表哥的“还书便条”。毛泽东写道:

咏昌先生:

书11本,内《盛世危言》失布匣,《新民丛报》损去首页,抱歉之至,尚希原谅。泽东 敬白正月十一日

又国文教科2本,信一封。

7)

青年毛泽东学习十分认真、刻苦。他听课时做有大量的课堂笔记,课后自修时写有读书录,还全文抄录过一些他喜爱的书籍。这些课堂笔记、读书笔记累积下来有几网篮之多。

后来,毛泽东把它们送回了韶山。1929年,国民党军队到韶山要抄毛泽东的家,附近的族人听到风声后,将这些本子和书籍搬到后山焚毁。一位曾教过毛泽东的私塾老先生,从火堆中抢出了一个笔记本和两册教科书,保存了下来。《讲堂录》就是抢出来的毛泽东的课堂笔记,也是现存下来的毛泽东唯一的课堂笔记。

《讲堂录》共47页,后36页主要是听课笔记,也有一些读书札记,内容涉及哲学、史地、古文、数理等;对古今名人治学、处世、治国和有关伦理道德的言行记录则较多。毛泽东一面听课做笔记,一面随感而发地记下感想。如:

“士要转移世风,当重两义;曰厚曰实。厚者勿忌人;实则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

“少年须有朝气,否则暮气中之。暮气之来,乘疏懈之隙也,故曰怠惰者,生之坟墓。”

“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

“惟明而后可断,既明而断矣,事未有不成者。”

“高尚其理想,其后一言一动皆期合此理想。”“理想者,事实之母也。”“心之所谓志”,

“为学之道不得不重现在。”“不为浮誉所惑,则所以养其力者厚;不为流欲相竞,则所以制其气者重。”

毛泽东在学习上对于他喜欢的课程,如撰写文学或伦理主题的文章和社会科学课程,学得津津有味,而且常有独到见解。但他也有一些很丢面子的事。因为对于那些他不喜欢的课程,如静物写生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他很少去学习,所以经常得零分或接近零分。

特别是枯燥的静物写生课,他很不喜欢。在绘画考试时,他在试卷上潦草地画了一个椭圆,题名“鸡蛋”,然后就离开了教室。还有一次,他在上课时,一个简洁的构思使他得以提前离开了教室。那是他先画了一条水平线,又在水平线上面画了个半圆,还将李白的一句诗题写在上面:“半壁见海日”。结果,他的绘画成绩始终不及格。

除了在学习上,毛泽东在生活上也有一些丢面子的事。有一次,他读书读到深夜,被子离油灯太近,引起了一场小火灾,烧坏了几张床铺。还有一次,一位同学因父母包办婚姻而苦恼,毛泽东深表同情,就到这位同学家里,劝说他的父母放弃这种安排。可想而知,他被那家人驱逐了出去。

8)

课余时间,毛泽东喜欢和友人一起游览山河、论诗文,有时还联句做诗。

1914年深秋的一天傍晚,毛泽东和肖瑜在湘江畔散步,他们欣赏着黄昏时分的风景,突然来了诗兴。

肖瑜首先吟道:晚霭峰间起,归人江上行。 云流千里远,

毛泽东接道:人对一帆轻。落日荒林暗,

肖瑜也接道:寒钟古寺生。深林归倦鸟,

毛泽东结句道:高阁倚佳人。

1915年春节前,毛泽东从第一师范放寒假回到韶山。一天傍晚,毛泽东满面笑容地问菊妹子:

“你认得字吗?”

这个叫菊妹子的小姑娘,是毛泽东的母亲收养的一个女儿。菊妹子摇摇头,不解地说:

“三哥,大家都讲,女人家读书有啥子用。”

“那你取了大名没有?”毛泽东又问。菊妹子不好意思地摇摇头。毛泽东思索了一会儿,在桌子上写下“毛泽建”3个字。说:“菊妹子,今后,你就叫‘毛泽建’吧!”

菊妹子瞪大眼睛,好奇地望着毛泽东。

“‘毛’是我们的姓,‘泽’是排辈,‘建’是你的名,是设立和建筑的意思。”毛泽东耐心地解释着,然后又语重心长地说:“你可要为穷苦人建功立业啊!”

“毛泽建,多好听的名字呀!”

菊妹子从心底里感激三哥,为她取了正式的名字,但是,她毕竟还只是一个不到10岁的乡下小姑娘,对毛泽东讲的道理似懂非懂,瞪大眼睛点了点头,然后兴冲冲地跑了出去,口里喊道:

“我有大名了,以后我就叫毛泽建了!”

这天夜里,毛泽建兴奋地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她想起了自己的身世。

菊妹子,是毛泽东的堂叔毛尉生的女儿。1905年10月出生于韶山冲东茅塘,比毛泽覃小将近一个月。因为,她是在金风送爽、菊花飘香的季节里降临人世的,所以,父母就给她取了个“菊妹子”的乳名。毛尉生是个佃农,年轻时,因为劳累过度,得了肺病,经常咳血;菊妹子的母亲毛陈氏也有眼疾,一家人的生活贫困不堪。毛尉生由于劳累过度,39岁就去世了。1912年,韶山冲发大水,庄稼颗粒无收。毛陈氏只好带着仅有七岁的菊妹子和菊妹子的3个小弟弟,沿街乞讨。善良的文七妹看到他们一家如此艰辛,就把菊妹子从东茅塘接到上场屋,作为自己的女儿收养。毛泽东的父母把菊妹子视作亲生一般,疼爱有加。毛泽东兄弟3人也把这个苦命的堂妹,当作亲妹妹一样看待。菊妹子特别敬重毛泽东,亲热地叫他“三哥”。

毛泽建这天夜里,心里一直在念着“毛泽建”三个字,并用手指一遍又一遍地模仿着毛泽东写的这三个字。第二天一早,毛泽东就笑着问:

“菊妹子,你的名字还记得不?”

“当然记得了,我叫毛泽建。”

“哦,不错。”

毛泽东夸奖道。

“三哥,我还会写了呢。”

菊妹子兴奋地说。

“是吗?那你写给我看看。”

毛泽东颇感意外。只见菊妹子拿起一个小木棍,在地上歪歪斜斜地写出了“毛泽建”3个字,居然一字不差。毛泽东高兴地笑了,说:

“菊妹子真有出息,以后,我们就叫你毛泽建了。”

为了认识真理和追求真理,毛泽东决心学习“颜子之箪瓢与范公之画粥”的精神,“将全幅功夫,向大本大源探讨。”

他提出“文明其精神”,要刻苦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他与同学约定三不谈,即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不谈家务琐事。只在一起谈论大事,即“人的天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为此,罗学瓒作诗云:

开怀天下事 ,不谈家与身。登高翘首望,万物杂然陈。

光芒垂万丈,何畏鬼妖精。奋我匣中剑,斩此妖孽根。

立志在匡时,欲为国之英。

9)

毛泽东在一师时期接触了许多进步思想,他开始积极组织和领导社会活动。当时最有名的事件就是一场“驱张运动”。

张干(1884-1967)教育家。字次仑,号攸凰。湖南新化(今新邵县坪上镇)人。1908年获得举人称号,毛泽东读书时他在湖南省立第一中学任校长。

1915年6月,湖南省议会公布一项决定:要额外征收师范学生十元学杂费,校长张干坚决执行。但这一决定遭到家境贫寒的大多数学生的激烈反对,矛头自然对准校长张干。

毛泽东和萧子璋(后来成为著名诗人的萧三)路过“布告栏”,仔细阅读传单后,毛泽东说:“子璋,我看这些传单并没有击中张干的要害。”于是二人来到古色古香的君子亭,毛泽东奋笔疾书,一张四千余言的《驱张宣言》立马挥就。《宣言》上写着:“张干自到我们一师任校长以来,对上逢迎,对下专横,教学无方,贻误青年……”

张干读到这份传单时,气得热血直往上涌,因文章尖刻而恼羞成怒。

“开除!”张干作出了决定,“将毛泽东等带头闹事的十七名学生统统开除!”

这一“决定”,在一师校园里掀起轩然大波。

教师杨昌济认为:“校长对毛泽东等的处分决定,是一个绝对的错误!”他立即联络徐特立、方维夏、王季范、袁仲谦等先生,在临时紧急校务会议上与张干据理力争。杨昌济在会上慷慨陈词:

“我建议,张校长如果坚持开除毛泽东等学生,我们全体教职员工罢课罢工!”

倔强的张干终于让步:“好,我收回成命。但毛泽东这些学生必须给记大过处分!”

当通告栏里贴出校长签署的给毛泽东等学生记大过处分的决定后,学生们再次沸腾起来,坚决重申:“张干一日不离校,我们一日不上课!”

罢课学潮继续扩大,省教育厅无奈,只好将张干免职。同时将支持学生的杨昌济也免职了。

张干在离开他执教六年的省立第一师范后说:“在学校只有校长开除学生,学生开除校长,这是第一次。”

其实这件事情学生是冤枉张干了。张干深知学生穷苦,他曾经多次往返于都督府和学校之间,只为求政府增加给学校的拨款,可惜每次都是无功而返。后来学校连学生伙食费都拿不出来,张干只得自掏腰包(尽管他也很穷),甚至连怀表都变卖了,给学生买米。他曾经向长沙巨富——陶斯咏的父亲求助,希望从他手中给学校借点钱。陶翁捐给一师5000大洋,但是有一个条件,就是开除闹事学生毛泽东。张干当时拒绝了,但他从没有向学生透露一句。

张干在被免职后告别一师时说:

“我知道我很苛刻、不近人情,我也知道学生们讨厌我,包括很多老师都觉得我太过于保守迂腐,但这是我的本意吗?孔校长(孔昭绶)满腔爱国之情,更有兼济天下之心,可到头来却只得到了一张通缉令,不得不背井离乡,甚至差点给一师带来灭顶之灾,这都是因为现实太黑暗了啊!抵抗既然无用,便只好委曲求全了,我不能拿学生的命运开玩笑啊!我让学生们死读课本,两耳不闻天下事,只是想让他们在乱世中保全性命,等到时机到来之际再去施展他们的才华和抱负啊!

袁吉六与同事们评价毛泽东时说:

“未来能挽天下危亡者,必斯人也。”

毛泽东在学生时代就忧国忧民。因此他的学习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学习掌握救国救民的本领。他说:

“今之天下纷纷,就一面而言,本为变革应有事情;就他而言,今之纷纷,毋亦诸人本身本领之不足,无术以救天下之难,徒以肤末之见治其偏而不足者。此无它,无内省之明,无外观之识而已矣。己之本领何在,此应自知也。以欂栌之材,欲为栋梁之任,其胸中茫然无有,徒欲学古代奸雄意气之为,以手腕智计为牢笼一世之具,如此秋潦无源,浮萍无根,如何能久?”

10)

1915年暑假,毛泽东没有回家,居住在李氏芋园,由杨怀中等指导自学。

7月5日,杨怀中全家迁往湘江西岳麓山下,为了方便毛泽东等人前往他家学习和讨论,在家里专门辟了一间客房。师生们在一起无所不谈,社会、政治、学术、理想、人生,有时一谈就是几个小时。吃饭时,大家坐在一起,不分彼此,亲如一家。

1915年7月,黎锦熙在记载他和毛泽东的第8次接触时的日记中写道:

“7月31日星期六,晚,在润之处观其日记,甚切实,文理优于章甫,笃行两人略同。皆可大造,宜示之以方也。”

黎锦熙信中所说的章甫就是陈昌。

陈昌,又名章甫,1894年7月14日出生于广西梧州,1902年随父回到故乡湖南省浏阳县陈家大屋。他是毛泽东一师的同学和好朋友。

陈昌学习刻苦,自强不息。课堂之外,不是在阅报室读报,就是在自习室读书。他好学深思,读书思考有所得,必记笔记,并写进日记,深得杨怀中老师的厚爱。

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和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博览群书、独立思考的治学态度,和他那超凡的胆略和才华,使陈昌无限钦佩。他们志同道合,朝夕相处,交往甚密,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正是:

群贤毕集是名苑,谈书论道赴洞天。

胸有半壁见海日,开口便是三不谈。

欲知毛泽东如何忧国忧民,请看下章便知。

东方翁曰:

毛泽东建国后对于当年要开除他学籍的老校长张干,以德报怨。当张干生活困难求助于毛泽东时,毛泽东慨然施以援手。毛泽东尝引古语云:“受人滴水之恩,则以涌泉相报。”胸怀博大如毛泽东者,自不可与“中山狼”之类人物同日而语也。

[附记:毛泽东与张干]

毛泽东与张干(左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年的老校长张干贫病交加。最困难的时候,竟无米继日。他几次想给自己的学生毛泽东主席写信,请求援助,但几宗往事却使他实在难以启齿。

第一件,就是1915年的“驱张运动”。

第二件是,经过土改,张干被划为“地主”。一个地主,怎么能向国家主席请求援助?

第三件,1945年张干在邵阳市省立六中当校长,见报载蒋介石两度拍电报给毛泽东主席,请他到重庆进行和平谈判,自己也曾拍了一封电报给毛泽东:

“延安,毛润之学弟勋鉴:抗日获胜,建国弥艰,万恳应召赴渝,赞襄国政,幸勿固执,致失人望。

张干1945年8月21日”

“万恳应召赴渝”,召者,皇帝的圣旨也。这不明明把蒋介石当成“皇帝”,把毛泽东当成“下臣”吗?“幸勿固执”,还不好像在说毛泽东不愿和平而老蒋则竭诚希望和平吗?唉!毛泽东能原谅自己吗?

1950年,张干含着热泪,在灯下给自己的学生毛泽东写了下面这封信。

润之吾弟主席惠鉴:

敬启者,近接懋齐、悼元(周世钊)诸弟及吾弟致汉溟(罗元鲲)先生函,深感吾弟关怀干的生活。干服务教育界四十二年,小有储蓄,已屡为去岁秋征及今年减退消耗殆尽。不得已来省教书,又旧病复发,卧床月余,)Lfr~以为炊,幸王省主席奉吾弟之命,厚赈兼金(人民币五十万元)。经国万机,不遗在远,其感激曷可言喻?今乡里既不可居,省垣又难工作,六口之家,贫与病迫,无实至为可虑。

本年二月十六日,闻吾弟签订中苏条约,当时曾作贺函,闻未收到,兹另纸补呈,敬希钧鉴。 专此布谢,并颂政祺。

一九五O年十月三十日

写完信,他慢慢掏出手帕,擦干眼角溢出的泪水,拉开杂乱地放着各种纸张、课本、书籍的抽屉,匆忙地寻找信封。翻了一会儿,他却很失望。近几年来,由于生活拮据,为了节省开支,他很少给人写信,因此这信封也成了家里的稀罕之物。他从抽屉底下翻出一张还算不旧的牛皮纸,仔细做了一个方方正正的大信封。侧着头一瞧,他脸上掠过一丝苦笑,自言自语地说:“不错,比买的还好!”于是埋下头来,将笔蘸饱墨汁,在大信封上端端正正地写下下面几行大字:

北京 中南海

中共中央委员会

毛泽东主席 大展

湖南省长沙市妙高峰中学张缄

写完,封好信封,略一沉思,又在信封的左上角写上了“急件”二字,并在“急件”下加上两个重点符号,这才放下笔,将自己的儿子喊来,叮嘱道:“马上到邮局去,将这封信用挂号发。”

毛泽东对周世钊说,“对张干这样的老教育家应该照顾”。

张干给毛泽东写这封信时,为何如此动情而急切?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1950年国庆前夕,张干在湖南一师时期的学生、毛泽东的同班同学、时任一师校长的周世钊,到张干所在妙高峰中学看望旧日的老校长。

“张校长,”周世钊仍然像35年前一样称呼张干,“润之给我来了信,约我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

“啊?”张干一惊,“他还记得你?”

“我们常通信,张校长,您有什么事向他说吗?”

“这……”张干语塞了,他有一肚子话想向自己这位当了国家主席的学生说。但学生能够原谅自己这个要开除他的校长吗?

“你代我向他问好吧。”他只说了这么一句话。

毛泽东在自己的书房里,热情接待这位35年未见面的老同学。第一次见面,周世钊不便向老同学提老校长张干的事。

10月5日,丰泽园毛泽东的客厅溢满了欢声笑语,这是毛泽东在举行家宴,欢宴自己青年时期尊敬的师长徐特立、谢觉哉、熊瑾玎和青年时代的好友周世钊等。

柔和的灯光洒在摆着菜肴的餐桌上,洒在人们欢悦激动的面庞上。毛泽东和自己的老师、同学一面饮酒,一面回忆着一师那古朴简洁的教学楼,谈论当时每一位清苦艰辛的老师。“啊,淳元,”毛泽东问周世钊,“我们的老校长张干先生还健在吗?”“在,他一直在教书,现在在妙高峰中学教数学……”

“哦,”毛泽东放下筷子,情不自禁地说“张干先生办事果断,很有魄力,是个很有才干的人,才三十几岁就当了我们的校长,不简单啊!当时,我很不喜欢他,认定他这样的人一定会向上爬。实际上,他当时要爬上去也是很容易的。可是,他并没有爬上去,没有进入仕途。新中国成立前他吃粉笔灰,新中国成立后还吃粉笔灰,难能可贵,难能可贵!”

“是的,润之,”徐特立放下酒杯,慈祥地望着当了国家主席的学生,“张干年轻有为,而且有股韧劲。”“嗯,”熊瑾玎笑道,当时我常说“‘张干张干,肯干肯干’。他有一种湖南人特有的蛮子精神。”“润之,”周世钊有点难过说,“张干一家六口,现在十分困难。他身患重病,整日卧病在床。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他微薄的工资,有时竟几天无以为饮呢!”“哦,”毛泽东站起来,用略带责备的目光望着自己的老同学,“淳元,你怎么不早说?对于张干这样的老教育家,应该照顾,应该照顾!”

以后一连几天,毛泽东都约周世钊(时任湖南一师校长)到家中欢聚。每次,毛泽东和周世钊都谈及老校长张干。几天后,周世钊写信向张干说了毛泽东对他的关注。周世钊哪里知道,毛泽东已直接致函湖南省政府主席王首道:

“首道同志:

张次

(张干别号)、罗元鲲两先生,湖南教育界老人,现在平均七十多岁,一生教书未做坏事。我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张为校长,罗为历史教员。现闻两位先生家口甚多,生活极苦,拟请湖南省政府每月每人至少给津贴米若干,借资养老。据罗元鲲先生来函,曾任我国文教员之袁仲谦先生已故,其妻七十岁饿饭等语,亦请省政府酌予救济。并请派人向张、罗二先生予以慰问。张、罗通讯处均为妙高峰中学,袁住新化,问罗先生便知。

顺致敬礼!

毛泽东10月11日”

王首道接信后,立即先后两次给张干一家送去救济米一千二百斤和人民币五十万(旧币)。张干看到毛泽东给王首道的信,又接到王首道送来的米和钱,激动得双手颤抖,泪流满面……

毛泽东主席寄来的请帖,请自己最敬爱的老师到北京叙别后之情。张干激动得热泪夺眶而出。

张干到京后,9月26日上午,与李漱清、罗元鲲、邹普勋一起游览故宫,陪同他们参观的办公厅干部告诉张干一行:11时请在招待所等候,毛泽东主席要派专车来接他们到家里吃饭。张干高兴得抖着花白胡子说:“啊!终于要见到润之了!”

11时后,一辆小轿车把张干一行接进了新华门,行至丰泽园。车一停,便见满面红光,身材魁梧的毛泽东笑着迎了上来。

“张校长,您好!”毛泽东紧紧握住张干的手,凝视自己三十多年未见的老校长。

“您好,润之!”张干苍老的眼里噙满泪。

老人们走进客厅,毛泽东谦让着,一定要老师们坐上席。

“李老,”张干让着李漱清,“您老是润之童年私塾的启蒙先生,请坐上席。”

“您是润之的校长啊!一校之长,当然要坐首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5)席!”八十高龄的李老风趣地说。

“好!就依李老的话,”毛泽东笑着说,“还是请老校长坐上席吧!”张干这才不得不坐上席。

“润之,”老校长说,“你身体还这么好!”

“哈哈,这是在一师时洗冷水澡锻炼出来的!”“你还是那个老脾气!”“老校长,您大概忘了,”毛泽东厚大的手放在张干布满青筋的手上,“在一师时我就听您讲过,我身上兼有二气,虎气和猴气。虎气为主,猴气兼之。这二气可以说左右了我的一生。”“嗯,”张干深思着点了点头,“一师闹学潮那阵,我可被你的虎气吓住了,所以才力主开除你,真对不起啊!”老校长张干终于向学生说出了憋在心内几十年的道歉话。

毛泽东摆摆手:“当时我虎气太盛,要是像现在这样多点猴气,就不会发动‘驱张运动’了!”张干听着学生的肺腑之言,眼里噙满了泪水:“总之,这是我不对!身为教师,我深感惭愧!”“老校长,您老言之过重了,”毛泽东诚挚地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这样的‘寸草心’,是怎么也难报答尽老师‘三春晖’的啊……”

毛泽东向张干递上一支烟,诚心赞许道:“次仑先生,您和元鲲先生都没有加入蒋帮,这很好。在旧社会,这就很不容易啊!……次仑先生,您老现在还在工作?”“我在长沙妙高峰中学教数学。”“您老年事已高,就不要再教书了,”毛泽东关切地望着老校长,“学校应该予以优待,薪水照发。”“谢谢您的关照!”张干流下了激动的泪。

12时15分,正式开席。毛泽东不停地替四位老师夹菜送汤。“次仑先生,”毛泽东举起酒杯,站了起来,“我祝您桃李满天下,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很多好事!”张干激动地站起来,举杯与毛泽东一碰,一饮而尽。回敬一杯,“润之,我也敬你一杯,祝我们的国家在你的领导下,兴旺发达!”“谢谢!”毛泽东一饮而尽。

饭罢,毛泽东亲自陪同四位老师参观中南海。他们缓缓并排而行。张干指着平静的水面说:“我们的青年时代是在惊涛骇浪中度过的。我们的晚年,可能会像这中南海的水面一样平静吧!”毛泽东说:“这很难讲啊!风一刮大,中南海也不平静呢!”“润芝,我记得你在一师时最喜欢游泳,现在还游吗?”“游!而且风浪愈大的地方我愈喜欢去游!”

“你实在是太喜欢风浪了,青年时代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张干一语双关地说。

“老校长,”毛泽东被老校长风趣而贴切的话语逗笑了,“您说对了,我一辈子就是在大风大浪中闯过来的。”“大风大浪可以磨练人造就人。”张干深思说:“可是,润芝,你也得记住这句古训:‘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他像青年时代一样启发着自己的学生。“老校长,我记住了。”毛泽东面容严肃、深沉地回答。

晚上,毛泽东派人给四位老人送来礼物,每人一份。这些礼物是:布鞋一双,褥子、盖被各一床,枕头一对,香皂一块,牙刷一支。送礼的工作人员特别对四位老人说明,这是主席用自己的稿费买的。张干赞许地点点头说:“还是当年那个脾气,一丝不苟,一尘不染!”

11月8日下午3时,一位工作人员来到张干他们住所,恭敬地说:“主席请各位到中南海摄影留念。”张干高兴得连声说“好!好!”在中南海,毛泽东愉快地陪张干、李漱清、罗元鲲、邹普勋四位老人合影留念。主席还特将老校长拉到自己身旁。照完相,毛泽东笑着说:“这是我第一次和这么多老师一起照相,值得纪念!”

晚上,毛泽东再次宴请老师们。

毛主席本来亲自来为您老送行,但这几天实在太忙,特地让我代表他来向您老表示歉意。”说着解开包裹,“这是毛主席送给您做零用的一百五十万元(旧币),另外还有一瓶鹿茸精,他要我嘱您每天饭前二十分钟服二十滴,还特别关照,请您多保重身体。”张干一边听,一边频频点头,眼角泪水泉涌。

几天后,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亲自驱车探望张干。“张老,我刚从北京回来,代表主席看望您老人家来了!”张平化微微一躬身,尊敬地说。“不敢当,不敢当!请坐。”张干吃力的从病床上坐起来。张平化凑近张老的耳朵说:“主席十分惦记您老人家,他特地要我带点钱给您老用。”张平化打开公文包,从里面拿出两千元人民币。“啊,不敢当!不敢当!”张干连连推让。“这两千元是毛泽东自己的稿费。”张平化紧握着张干枯瘦的双手,耐心地解释,“主席请您一定要收下,如不够用,可再写信告诉他。”“啊!”张干捧着张平化塞过来的人民币,双手微微抖颤,“张书记,我张干身体老朽,再不能挺起腰杆来为人民做点工作,这,这……受之有愧,受之有愧呀!”

不久张干回到湖南受聘为省军政委员会参议室参议、省政府参事室顾问。每月”“领取的聘金,加上学校的薪水,使一家生活有了保障。他常参议国家大事,应邀作报告,深为人敬重。60年代初,人民生活比较困难。张干此时身体不适。不久,他又收到了主席的信,说“寄上薄物若干”。谁知他竟收到了毛主席托省委书记张平化同志捎来的2000元钱!

毛主席请省委书记设法帮助其女儿返湘工作,“以便侍养”。接信后,毛泽东同志一面积极为老校长张干分难解忧,一面给湖南省副省长周士钊写了一封亲笔信:“老校长张干先生给我来信,尚未奉复。他叫我设法帮助其女儿返湘工作,以便侍养,此事我正在办,未知能办得到否?如办不到,可否另想办法。请你暇时找张先生一叙,看其生活上是否有困难,是否需要协助。叙谈结果,见告为荷。”

1963年初,周世钊以湖南省副省长的身份前来看望老校长张干。不久,毛泽东同志便接到了周士钊的信。1963年5月26日,毛泽东同志亲笔给张干写了一封信:

次岑先生左右:两次惠书,均已收读,甚为感谢。尊恙情况,周。寄上薄物若干,以为医药之助,尚望收纳为幸。

敬颂早日康复。

10年浩劫时,有人造谣说张干家藏有金银,是剥削来的。加上他当过“反动校长”,便于1966年9月抄了他家,抄走了张干心爱的书籍、资料,外带500元存款。

张干凄楚异常,病体难支。他的幼子张六如悄悄进京,见到了中央办公厅的负责人。他出示了毛主席与父亲来往信函和合影,带回一封加盖了中央办公厅大印的函件并500元生活费。于是被抄去的部分东西和500元存款,给退回来了。

1967年元月21日,张干溘然病逝,享年83岁。

本文来源:http://www.nmgzasp.com/dx/43753/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官网]2017年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单招专业及单招计划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官网]2017年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单招专业及单招计划
  • 韩国湖南大学怎么样_湖南大学怎么样好不好 韩国湖南大学怎么样_湖南大学怎么样好不好
  • [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怎么样]湖南科技大学怎么样好不好 [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怎么样]湖南科技大学怎么样好不好
  • 湖南吉首大学怎么样|吉首大学怎么样好不好 湖南吉首大学怎么样|吉首大学怎么样好不好
  • 【湖南农业大学怎么样啊】湖南农业大学怎么样好不好 【湖南农业大学怎么样啊】湖南农业大学怎么样好不好
  • 【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怎么样】湖南理工学院怎么样好不好 【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怎么样】湖南理工学院怎么样好不好
  •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怎么样_湖南师范大学怎么样好不好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怎么样_湖南师范大学怎么样好不好
  • [湖南怀化学院怎么样]怀化学院怎么样好不好 [湖南怀化学院怎么样]怀化学院怎么样好不好
为您推荐
  • 湖南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怎么样_湖南中医药大学怎么样好不好
    湖南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怎么样_湖南中医药大学怎么样好不好
    高考过后就是填报志愿,有许多人从重要性上将其称之为第二次高考。还有更多的过来人坦言“考得好不如报得好”,每个想要报考湖南中医药大学同学和家长一定都想要了解湖南中医药大学怎么样和湖南中医药大学好不好就成了广大考生和家长朋友十分关心的问题。下面是高考学习网根据多方面资源信息整理的有关湖南中医药大学的
  • 【湖南邵阳学院怎么样】邵阳学院怎么样好不好
    【湖南邵阳学院怎么样】邵阳学院怎么样好不好
    高考过后就是填报志愿,有许多人从重要性上将其称之为第二次高考。还有更多的过来人坦言“考得好不如报得好”,每个想要报考邵阳学院同学和家长一定都想要了解邵阳学院怎么样和邵阳学院好不好就成了广大考生和家长朋友十分关心的问题。下面是高考学习网根据多方面资源信息整理的有关邵阳学院的评价,相信您看完以下评价
  • 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怎么样_湖南文理学院怎么样好不好
    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怎么样_湖南文理学院怎么样好不好
    高考过后就是填报志愿,有许多人从重要性上将其称之为第二次高考。还有更多的过来人坦言“考得好不如报得好”,每个想要报考湖南文理学院同学和家长一定都想要了解湖南文理学院怎么样和湖南文理学院好不好就成了广大考生和家长朋友十分关心的问题。下面是高考学习网根据多方面资源信息整理的有关湖南文理学院的评价,相
  • [湖南南华大学怎么样]南华大学怎么样好不好
    [湖南南华大学怎么样]南华大学怎么样好不好
    高考过后就是填报志愿,有许多人从重要性上将其称之为第二次高考。还有更多的过来人坦言“考得好不如报得好”,每个想要报考南华大学同学和家长一定都想要了解南华大学怎么样和南华大学好不好就成了广大考生和家长朋友十分关心的问题。下面是高考学习网根据多方面资源信息整理的有关南华大学的评价,相信您看完以下评价
  •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官网_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怎么样好不好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官网_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怎么样好不好
    高考过后就是填报志愿,有许多人从重要性上将其称之为第二次高考。还有更多的过来人坦言“考得好不如报得好”,每个想要报考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同学和家长一定都想要了解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怎么样和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好不好就成了广大考生和家长朋友十分关心的问题。下面是高考学习网根据多方面资源信息整理的有关湖南人文科
  •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教务系统|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怎么样好不好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教务系统|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怎么样好不好
    高考过后就是填报志愿,有许多人从重要性上将其称之为第二次高考。还有更多的过来人坦言“考得好不如报得好”,每个想要报考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同学和家长一定都想要了解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怎么样和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好不好就成了广大考生和家长朋友十分关心的问题。下面是高考学习网根据多方面资源信息整理的有关湖南财政经
  • 湖南科技学院怎么样啊_湖南科技学院怎么样好不好
    湖南科技学院怎么样啊_湖南科技学院怎么样好不好
    高考过后就是填报志愿,有许多人从重要性上将其称之为第二次高考。还有更多的过来人坦言“考得好不如报得好”,每个想要报考湖南科技学院同学和家长一定都想要了解湖南科技学院怎么样和湖南科技学院好不好就成了广大考生和家长朋友十分关心的问题。下面是高考学习网根据多方面资源信息整理的有关湖南科技学院的评价,相
  • 【湖南工业大学怎么样?】湖南工业大学怎么样 好不好
    【湖南工业大学怎么样?】湖南工业大学怎么样 好不好
    高考过后就是填报志愿,有许多人从重要性上将其称之为第二次高考。还有更多的过来人坦言“考得好不如报得好”,每个想要报考湖南工业大学同学和家长一定都想要了解湖南工业大学怎么样和湖南工业大学好不好就成了广大考生和家长朋友十分关心的问题。下面是高考学习网根据多方面资源信息整理的有关湖南工业大学的评价,相
  • 湖南女子学院官网_湖南女子学院怎么样好不好
    湖南女子学院官网_湖南女子学院怎么样好不好
    高考过后就是填报志愿,有许多人从重要性上将其称之为第二次高考。还有更多的过来人坦言“考得好不如报得好”,每个想要报考湖南女子学院同学和家长一定都想要了解湖南女子学院怎么样和湖南女子学院好不好就成了广大考生和家长朋友十分关心的问题。下面是高考学习网根据多方面资源信息整理的有关湖南女子学院的评价,相
  • 【湖南一本师范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怎么样好不好
    【湖南一本师范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怎么样好不好
    高考过后就是填报志愿,有许多人从重要性上将其称之为第二次高考。还有更多的过来人坦言“考得好不如报得好”,每个想要报考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同学和家长一定都想要了解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怎么样和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好不好就成了广大考生和家长朋友十分关心的问题。下面是高考学习网根据多方面资源信息整理的有关湖南第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