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nmgzasp.com--四川】
郑州市防震减灾基本情况
(一)郑州市地震形势与地震灾害概况
郑州市位于华北地区构造区河淮平原块体西北部,处在华北平原地震带南部,是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的豫鲁冀交界区的一部分,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背景。据统计,郑州市及邻区自1970年以来共发生≥ML3.0级地震76次,其中,ML3.0-3.9级地震65次,ML4.0-4.9级地震10次,ML5.0级地震1次,即2010年周口太康ML5.0级地震,郑州市行政区内发生的最大地震是1992年1月14日发生在登封的ML4.7级地震。最近的一次ML4.0以上地震是2002年发生在郑州中牟与新乡原阳间的ML4.5级地震。郑州历史上虽然没发生M6级地震,但周边M6级地震对我市有着较大的影响。如,北面344年封丘6级地震,南面1820年的许昌6级地震等。
>
(二)“十二五”防震减灾工作回顾
“十二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探索我市防震减灾工作新思路,有力推进了我市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地震应急和科技创新“3+1”工作体系建设,我市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1.加强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地震监测预报水平得到提高
按照国家、省的要求启动了“一县一台”台站建设工作;完成了登封、新密、新郑地震台选址;上街地震台、登封市、荥阳市、新郑市和新密市完成了地震监测仪器的安装;上街地震台通过验收;加强群测群防工作,积极推进“三网一员”(“三网”就是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一员”就是防震减灾助理员)建设工作。目前,全市已建成83个宏观观测点,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得到提高。
2.强化基础工作,防御地震灾害的综合能力有力提升
(1)加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和服务力度。一是抗震设防要求审批工作进入全市所辖县(市、区)以及高新区、经开区、航空港区的审批大厅,纳入审批程序;二是以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加强对农居工程与城市建设的指导。近年来,已建成6个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点和19个地震安全示范社区。
(2)组织编制规划,服务都市区建设。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和《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纲要》及《郑州都市区五年建设规划》,编制了《郑州市防震减灾五年工作规划》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防震减灾专项规划》。
(3)以多种形式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效果明显。一是建成了嵩山世界地质公园、郑州市中小学生生产实践教育基地和长江东路小学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二是建成19所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和84所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3.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地震应急能力大力提高
(1)健全机构,应急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市及11个县(市、区)建立了防震减灾工作领导机构,成立了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一案三制”建设。编制了《郑州市地震应急预案》、《郑州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郑州市减轻地震灾害工作预案》、《郑州市地震应急预案实施细则》,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修订。目前,我市已基本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市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
(2)健全队伍,加强演练,为地震应急工作提供人力保障。全市已初步建起了包括综合应急、专业应急、地震救援志愿者服务、豫北重点监视区地震快速应急等4类,共计2986人的应急救援队伍;每年定期开展全市防震减灾系统的地震应急演练和全市中小学生(幼儿园)应急避险演练。
(3)完善救援设施和物资,积极推进全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全市已建成应急避险避难场所21个,并对拟建公园、广场,按照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的要求,进行应急避险避难场所建设的指导。另外,郑州市在全省率先购置了地震应急指挥通信车辆1台和300多个品种、近2000余件的装备物资,提升了我市应对突发地震事件的能力。
(三)防震减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十二五”建设发展,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与我市经济建设高速发展水平还不协调,与基本达到抗御6级左右地震综合能力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不能满足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最佳宜居环境城市、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承载力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防震减灾组织体系尚不完善,重点是县(市、区)基层队伍薄弱,专业人才缺乏,不能适应防震减灾工作发展的需要。二是各级防震减灾工作经费投入与工作需要相比不足。三是地震监测台站布局不均衡,科技创新不够,监测手段不多,群测群防队伍不稳定。四是所辖县(市、区)地下地震构造背景不清楚。五是抗震设防要求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农村民居的抗震标准亟需提高。六是应急避险避难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应急物资储备以及紧急救援能力都有待加强提高。七是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地方相关法规还不够健全和完善。